送觉先大师觉先参佛照圆通二老

浮玉道人雷电舌,法云老师冰雪颜。

后来事听诸方外,先数君游二老间。

只把黑甜酬世味,从教螺鬓有诗斑。

乘秋曳杖归何处,万叠匡庐是故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觉先的大师的形象与风范,以及诗人对其的深厚情感和敬仰之情。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大师超凡脱俗的气质。

“浮玉道人雷电舌,法云老师冰雪颜。” 开篇即以“浮玉道人”和“法云老师”为觉先大师冠名,通过“雷电舌”和“冰雪颜”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大师言语的犀利与思想的纯净,如同雷电般震撼人心,又如冰雪般清冷高洁。

“后来事听诸方外,先数君游二老间。”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大师的修为与经历,暗示其在佛法修行上的深厚造诣,以及与诸多高僧大德的深厚交情,显示了大师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

“只把黑甜酬世味,从教螺鬓有诗斑。” 这里以“黑甜”形容大师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态度,即使面对世间的繁华与诱惑,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螺鬓有诗斑”则表达了大师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留下诗意的痕迹。

“乘秋曳杖归何处,万叠匡庐是故山。” 最后两句描绘了大师归隐的情景,想象其在秋日里携杖而行,最终回归到那座象征着佛教圣地的“万叠匡庐”,表达了对大师遁入空门、追求心灵净土的向往与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觉先大师形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其非凡的智慧、高尚的人格以及对佛教事业的执着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深深敬仰之情。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宿慈云

门前便是小曹溪,只欠孤猿岭上啼。

水磨自鸣当浚浍,渔舟闲泊近沙堤。

经游况是闲心远,富览谁能与物齐。

一宿少留终未足,会须移锡向高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和答素首座

勘破诸方剩得闲,归来岳寺掩深关。

我行浅麓惊回地,君在翔鸾杳霭间。

契阔独期当再见,峻严争说不容攀。

勿矜出岫无心久,弱羽冲风亦欲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道林送鸿禅者江陵乞食

一篙湘水碧于螺,莹净无痕不受磨。

晓雾有情呵素镜,东风作恶卷纤罗。

老来谈笑追随少,岁晚别离头绪多。

浦口送君聊倚杖,会看归棹掠晴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还太首座诗卷

料理诗情难复难,萦心结思倾毫端。

夺回天地英秀气,坐令落纸生风寒。

老猿夜月叫苍壁,孤鹤晓霜疏羽翰。

精神清韵知几许,付与后来能者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