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林旭对友人赠诗的回应,他以谦逊的态度接受了对方关于自己诗歌风格的评价。首句“夫子论诗笑口开”描绘了对方对诗艺见解的开朗与热情,而“叨逢目色却低回”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被指为“涩体”的微妙心境,既有感激又有自省。
接下来,“涪翁不忘弦歌旨”引用了黄庭坚(涪翁)的诗歌精神,暗示自己并未忘记诗歌的根本在于传达情感和教化,而“杜老谁区排比才”则是借杜甫的才华,自问在诗歌技巧上是否能与之相提并论。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反思。
“底用为藩防楚舍”进一步表明,他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风格,而是愿意尝试不同的路径,如同筑起一道防护墙(藩防楚舍),同时也暗示了对故乡福建诗风(楚舍)的尊重。最后一句“更羞酌水溯嵹台”,以喝水溯流的比喻,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批评,不断改进,期待能得到东家司寇(可能指诗评家或文学权威)的认可。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谦虚好学的态度,以及对诗歌艺术的深入思考,展现了清末文人的诗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