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庄昶对孔庙的拜谒之作,通过对孔庙的景仰与思考,展现了对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敬仰之情。
首句“万里乾坤万水东”,描绘了孔庙所在之地的辽阔与庄严,仿佛天地间都为这圣地让路,引人入胜。接着“偶从庙貌得瞻崇”一句,表达了诗人偶然间得以亲临孔庙,内心充满了敬畏与崇敬之情。
“六经此学千年外,万古心香一瓣中”两句,将孔庙与儒家经典紧密相连,强调了孔子及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深远影响。六经代表了儒家的核心典籍,而“万古心香一瓣中”则形象地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如同香火一般,穿越千年,依然在人们心中燃烧,永不熄灭。
“自有此天人不夜,虽无坛树杏长红”两句,进一步赞美了孔庙的神圣与不朽。这里的“天人不夜”可能寓意着孔子的思想如同星辰般照亮人心,永不消逝;“坛树杏长红”则是对孔子及其弟子们所创造的辉煌成就的象征性描述,即使时间流逝,其影响依旧如红杏般鲜艳夺目。
最后,“何人主静濂溪后,不到门墙自圣功”两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后世学者的期待与要求。意思是说,在朱熹(濂溪)之后,还有谁能深入孔庙,领悟圣贤之道,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呢?这既是对前贤的致敬,也是对后来者的激励,体现了对儒家学问传承与发扬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孔庙的庄严与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崇高敬意和对后世学者的深切期望,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敬仰之情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