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孙觌所作的《仙游山九日叹逝二首(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与哀思。
首联“割肉早归三伏日,传柑赐饮上元灯”,以“割肉”和“传柑赐饮”两个细节,形象地展现了古代节日庆典的热闹场景,同时也暗含了时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意味。三伏日和上元节都是夏季和春季的重要节日,诗人通过对比这两个不同季节的场景,表达了对时间流转的深切感受。
颔联“那知一恸殊方去,独向高台此日登”,转而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或许在某个特殊的日子里,突然意识到亲人已远行,自己只能独自登上高台怀念,表达了深深的孤独和哀痛。
颈联“泪湿西风生眼缬,梦回残夜起衣棱”,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西风中泪水涟涟,梦醒时分衣角被夜寒唤醒,这些细节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助。
尾联“孤鸾别鹄知何处,泉路茫茫唤不应”,将情感推向高潮。孤鸾(孤独的凤凰)与别鹄(离群的大雁)的意象,象征着失去伴侣的孤独与痛苦。诗人似乎在呼唤逝去的亲人,但面对的是茫茫的泉路,无法得到回应,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无法言说的哀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运用,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流逝、亲人离世的哀悼与反思,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