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古寺何年有,巍峨入杳冥。
水如僧眼碧,山作佛头青。
瓦砾皆能说,虚空亦解听。
道人心已死,窗下卷残经。
这首宋朝时期的禅宗诗《普通禅寺(其一)》是释德惠的作品,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座古寺的景象。首句“古寺何年有”,引人遐想,暗示着寺庙的历史悠久。接下来的“巍峨入杳冥”描绘了寺庙的雄伟壮观,仿佛融入了深远的时空之中。
“水如僧眼碧”运用比喻,将寺中的碧波比作僧人的明眸,既写出了水的清澈,也暗含了僧人的修行与智慧。“山作佛头青”则以山色形容佛像的庄重,青翠的山峰仿佛是佛的庄严法相。
“瓦砾皆能说,虚空亦解听”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禅寺的神秘氛围,连寻常的瓦砾和空旷的虚空似乎都充满了佛法的智慧,能传达佛法的教诲。
最后,“道人心已死,窗下卷残经”表达了诗人对僧侣心境的理解,认为他们的心境已经超越世俗,沉浸在经书的世界里,达到了超脱生死的境界。整首诗通过描绘禅寺的环境和僧人的生活,展现了禅宗的静谧与深邃。
不详
江南三月春无边,溪竹十里花争妍。
儿童且莫吹羌管,我欲临流枕石眠。
闻说芳亭著意浓,留连美景一壶中。
歌声不放莺声老,酒面长陪花面红。
笋迸玉簪穿落日,柳拖金线系东风。
时人尽道春归去,疑是桃源路忽通。
五月六月火云蒸,家家纳凉前后庭。
楼头四鼓五鼓急,阁上犹闻人诵经。
君不见昔人十日画一水,摩挲洼窿随手起。
若非胸次吞江湖,安得波澜来笔底。
我来萧寺观奇踪,壁间隐隐腾蛟龙。
初疑乘风驭弱水,恍然坐我蓬莱宫。
又疑去年八月秋水溢,阴风袭人廊庑湿。
谁知画者巧通神,董羽至今羞死笔。
此水不是画,一水一水势相及。
对此融神坐终日,后人虽画画不出。
何如倒却毗陵华严壁,海慧北廊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