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山水画卷。首句“山屏隐青绿”,以“山屏”喻山峦,以“青绿”形容其色彩,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山色之美。接着“林木滃然秀”,进一步描绘了茂密繁盛的森林景象,用“滃然”形容树木之多,用“秀”字点明其生机勃勃。
“西风吹飒飒,落叶疑雨骤。”一句,通过西风的呼啸和落叶的纷飞,营造出一种秋日特有的萧瑟氛围,同时将落叶比作骤雨,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接下来,“泉随云共飞,石与人争瘦。”则将泉水与云彩、石头与人的形象巧妙结合,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树根枯蔓缠,岩腹涩苔锈。”描绘了树木根部与藤蔓交织,岩石内部长满苔藓的画面,细节丰富,富有层次感。而“流水渐归壑,无复蛟螭斗。”则通过流水最终汇入山谷,不再有蛟龙争斗的场景,表达了自然界的平和与宁静。
最后,“垂虹卧飞梁,修蚓滴岩溜。”以“垂虹”比喻桥上倒映的彩虹,以“修蚓”形容细长的蚯蚓,两者与“滴岩溜”(岩石上的水滴)相映成趣,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全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融入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景物足清幽,民居犹朴陋。”总结了环境的清雅与居民生活的简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向往。“茅屋数十椽,草草创旁构。”具体描绘了村落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和谐共生的主题。“默寻炊烟微,计时恰清昼。”以炊烟的微弱与时间的准确,暗示了生活的平静与规律,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与祥和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