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六)客有言存心者,未得其序,因赋

欲觅存心法,当自尽心求。

此心尽处,豁地知性与天侔。

行尽武陵溪路,忽见桃源洞口,渔子舍渔舟。

输与逃秦侣,绝境几春秋。举全体,既尽得,要敛收。

勿忘勿助之际,玄牝一丝头。

君看天高地下,中有鸢飞鱼跃,妙用正周流。

可与知者道,莫语俗人休。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汪莘所作,名为《水调歌头·其六》。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深邃的意境。

开篇“欲觅存心法,当自尽心求”表达了寻找内心真理的渴望,强调了这种追求必须来自个人的内在努力。这两句设置了整个诗歌的思考方向,即探索生命和存在的本质。

接着,“此心尽处,豁地知性与天侔”则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这里的“豁然”意味着一种突然的悟到,而“知性与天侔”则表达了对宇宙本原和生命真谛的理解,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

下文转入具体景象,“行尽武陵溪路,忽见桃源洞口,渔子舍渔舟”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脱世俗的美好世界。这里的“渔子”和“渔舟”象征着一种远离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

紧接着,“输与逃秦侣,绝境几春秋”则通过历史上有名的逸事(如苏武、江淹),表现了忠诚不渝和坚守信念,即使在艰难困苦的情形下也不忘初心。这里“输与逃”指的是苏武不屈,江淹绝交,而“秦侣”则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

至于“举全体,既尽得,要敛收”,则是在告诫读者要将所悟到的真理内化,使之成为自己的修养,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给自足和圆满。

最后,“勿忘勿助之际,玄牝一丝头”表达了在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不应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或事物,而应当保持一份感激之心。这里“勿忘勿助”强调了对恩惠的纪念和回报。

全诗最后,“君看天高地下,中有鸢飞鱼跃,妙用正周流。可与知者道,莫语俗人休”,则是对整个诗歌主题的一种总结和升华。在这里,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景象(如“鸢飞鱼跃”),体会到生命力和宇宙之美,以及这种美妙运用在世界间的流动状态。最后,“可与知者道,莫语俗人休”则表达了这样的深邃真理不宜与凡夫俗子分享,只能与同样有深刻理解之人的交流。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内心世界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和哲学思想的引用,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在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289)

汪莘(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   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 字:叔耕
  • 号:柳塘
  • 籍贯:休宁(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55~1227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五)客有言持志者,未知其用,因赋

志可洞金石,气可塞堪舆。

问君所志安在,富贵胜人乎。

看取首阳二子,叩住孟津匹马,天讨不枝梧。

特立浮云外,大块可齐驱。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

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

立处孤峰万仞,袖里青蛇三尺,用舍付河图。

晞汝阳阿上,濯汝洞庭湖。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汉宫春

春色平分,甚偏他杨柳,分外风流。

夭桃自适其适,一笑还休。

可怜仙李,对东风、却少温柔。

争奈得、海棠妆点,向人浑不知羞。

谁觉韶华如梦,到酴醾开后,莺语供愁。

天教姚黄晚出,贵与王侔。

花中隐者,有春兰、秋菊俱优。

须是到、溪山清冻,江梅香喷枝头。

形式: 词牌: 汉宫春

玉楼春.赠别孟仓使

一片江南春色晚。牡丹花谢莺声懒。

问君离恨几多长,芳草连天犹觉短。

昨夜溪头新溜满。樽前自起喷龙管。

明朝飞棹下钱塘,心共白蘋香不断。

形式: 词牌: 玉楼春

卜算子.春晴寓兴

天上不知天,洞里休寻洞。

洞府天宫在眼前,春日都浮动。

我自觉来看,他在迷时梦。

觉则人人总是仙,步步乘鸾凤。

形式: 词牌: 卜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