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七月朔日作三首》中的第三首。诗中描绘了民生疾苦与官府应对的情景。
首句“北省冀有秋,南省失逢年。”表达了对北方地区期待丰收,南方却遭遇歉收的感慨。接着,“近闻温台郡,斗米值千钱。”描述了温台郡粮食价格飞涨至每斗一千钱的严峻情况。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和人民生活的艰辛。
“户口既日增,衣食惟赖天。”指出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衣食问题依赖于自然界的恩赐。接下来,“民饥乃走险,触法吁可怜。”揭示了百姓因饥饿而走上违法道路的无奈与悲惨。
“将宁失不经,效尤恐甚焉。”表达了对于不遵循常规行为的担忧,暗示了社会秩序的脆弱。随后,“蠲赈既不惜,更通楚国船。”说明官府不惜代价进行救济,并且开放贸易通道以缓解物资短缺。
最后,“近慰远则忘,而吾岂其然。”表达了诗人对近处的安抚虽能暂时缓解,但长远来看仍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决心。整首诗深刻反映了乾隆时期社会的矛盾与挑战,以及统治者对此的反思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