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子由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斲轮手,堂下笑桓公。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翻译

堆积的书籍尘埃厚,仿佛被蛀虫侵蚀。
谁能真正理解圣人的深意,那并不只在书本之中。
音乐虽已曲终,琴弦依然留存。
技艺精湛的制轮人,他的智慧超越了世人,如同堂下的桓公开怀大笑。

注释

堆几:堆积。
尽埃简:尘埃深厚。
攻之:侵蚀。
如蠹虫:像蛀虫。
圣人意:圣人的深意。
不尽:不只。
书籍中:书本之中。
曲尽:音乐结束。
弦犹在:琴弦仍在。
器成:技艺完成。
机见空:智慧空灵。
妙哉:真妙啊。
斲轮手:制轮人。
堂下:堂下的人。
笑桓公:像桓公开怀大笑。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嘲子由》。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通过对书籍和学习态度的反思,表达了对传统学问方式的批判以及对创新思考方法的追求。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场景:书桌上积满了厚厚的尘土,而学习者却像蛀虫一样不断地啃咬着这些书籍。这里蕴含着对传统死记硬背方式的讽刺,认为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理解圣人的本意。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知识局限性的认识。他认为圣人的智慧和意境并不完全体现在书籍之中,暗示着学习应该超越书本,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这两句通过音乐和工艺制作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弓弦拉紧到了极致,乐器制作完成后,内心也能看到更深层次的空灵之境。

“妙哉斲轮手,堂下笑桓公。” 最后两句赞美了一位能够巧妙驾驭车轮、在大厅中对着桓公(古代名将)的雕刻而发笑的工匠。这里的“笑”蕴含着一种超然和自信,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技艺高超者能够超越常人看待问题的态度的赞赏。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传统学问方式的反思,倡导了一种更为创新、深入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展现了苏轼对于匠人技艺和智慧的尊重,以及他个人对于知识探求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题永叔会老堂

三朝出处共雍容,岁晚交情见二公。

乘兴不辞千里远,放怀还喜一樽同。

嘉谋定国垂青史,盛事传家有素风。

自顾尘缨犹未濯,九霄终日羡冥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留题徐氏花园二首(其一)

莫寻群玉山头路,莫看刘郎观里花。

但解闭门留我住,主人休问是谁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留题徐氏花园二首(其二)

退之身外无穷事,子美樽前欲尽花。

更有多情君未识,不随柳絮落人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游灵隐寺戏赠开轩李居士

推倒垣墙也不难,一轩复作两轩看。

若教从此成千里,巧历如今也被谩。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