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亭

陶公千载人,高标跨馀子。

岂无济时念,敛荫独知止。

归来卧衡门,无愠复何喜。

九日天气佳,东篱撷芳蕊。

举头见南山,佳处政在此。

地偏心则远,意得道岂否。

张侯谢银鱼,筑室娱燕几。

小亭才寻丈,景物自新美。

颇闻双瞳清,亦复强步履。

不妨数登临,倚杖看云起。

高咏悠然篇,飞鸿送千里。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陶公是千秋伟人,他的高尚品格超越众人。
他难道没有拯救时世的心愿?但选择收敛荫庇,只知适可而止。
归隐后居住在简陋的柴门前,既无怨尤也无欣喜。
重阳节天气晴朗,他在东篱下采摘菊花。
抬头望见南面的高山,美景尽在眼前。
身处偏远之地,心境反而更深远,领悟到道义不会受阻。
张侯赠送银鱼,他建造房屋以自娱。
小亭虽仅丈许大小,却风景清新宜人。
听说他双眸清澈,即便年迈仍勉强行走。
不妨常常登高望远,手拄拐杖欣赏云卷云舒。
他高声吟诵优美的诗篇,如同飞鸿传递千里之遥的信息。

注释

陶公:指陶渊明。
高标:高尚的品格。
馀子:其他人。
济时:拯救时世。
敛荫:收敛荫庇。
知止:适可而止。
衡门:简陋的柴门。
愠:怨尤。
喜:欣喜。
九日:重阳节。
东篱:古代常用来代指隐居生活。
芳蕊:菊花。
南山:泛指南方的高山。
佳处:美景。
地偏:偏远之地。
意得:心境开阔。
道岂否:道义不会受阻。
张侯:指友人。
银鱼:古代官吏的赐物。
娱燕几:自娱自乐。
寻丈:约一丈左右。
景物:风景。
新美:清新美丽。
双瞳清:双眸清澈。
强步履:勉强行走。
数登临:常常登高。
倚杖:手拄拐杖。
云起:云卷云舒。
高咏:高声吟诵。
飞鸿:大雁。
千里:远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在秋季的闲适生活,诗中的意境淡远,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享受和对内心世界的沉思。

“陶公千载人,高标跨馀子。”开篇即以宏大的画面展现出诗人超脱尘世的胸怀,陶公指的是陶渊明,他的精神在千年之后依然被人们传颂。高标跨越了凡俗的羁绊,如同古人所说的“大丈夫处世,譬如游豹”。

“岂无济时念,敛荫独知止。”诗人并非完全脱离现实,内心中仍有对时代的关怀与思考,但这些深沉的情感只有自己清楚,不轻易向外彰显。

“归来卧衡门,无愠复何喜。”当诗人归来之时,没有任何的怨恨或喜悦,这里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心境。

“九日天气佳,东篱撷芳蕊。”在一个晴朗的重阳节,诗人漫步于东边的花园中,采撷着鲜美的花朵。这里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举头见南山,佳处政在此。”当他抬头望向远方的南山,心中明白这就是最理想的居所所在。这一幕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向往。

“地偏心则远,意得道岂否。”如果说诗人的心灵偏离了尘世,那么他的内心世界便更为广阔。这里表达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心宁静的心声。

接下来的几句:“张侯谢银鱼,筑室娱燕几。小亭才寻丈,景物自新美。”则描绘了一种闲适的生活场景,张侯送来银鱼,这里有修建房屋以供养生之意象,小亭虽然不大,却能让人体会到自然景致的新鲜与美好。

“颇闻双瞳清,亦复强步履。”诗人听说山间溪流清澈,便坚定地踏上了前往的步伐。这一句增添了动作的描写,使得全诗更加生动。

“不妨数登临,倚杖看云起。”诗人并不介意多次攀登高处,以便能靠着栏杆观赏天边云海的景致。这里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与享受。

最后,“高咏悠然篇,飞鸿送千里。”则是诗人在高声吟诵自己悠闲的诗篇,仿佛能将心中的喜悦和平静传递给远方。飞鸿象征着远行者,这里的意境是诗人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了空间的限制。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

收录诗词(551)

张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 号:南轩
  • 籍贯: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
  • 生卒年: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城南杂咏二十首.书楼

高楼出林杪,中有千载书。

昔人不可见,倚槛意何如。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鱼]韵

柳堤.西屿

系舟西岸边,幅巾自来去。

岛屿花木深,蝉鸣不知处。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语]韵

城南杂咏二十首.丽泽

长哦伐木篇,伫立以望子。

日暮飞鸟归,门前长春水。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纸]韵

柳堤.听雨舫

风吹渡头雨,摵摵蓬上声。

欣然会心处,端复与谁评。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