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澎湖文石歌》由明末清初的诗人卢若腾所作,通过丰富的想象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对澎湖文石的赞美之情。
开篇“茫茫元气虚空鼓,长波汗漫蛟龙舞”,以广阔的自然景象为背景,仿佛天地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蛟龙在波涛中起舞,营造出一种壮丽而又神秘的氛围。接着,“忽然蓬莱失左股,幻结澎湖护仙府”两句,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遥远的仙境,暗示澎湖不仅是自然之美的体现,更有着超凡脱俗的神秘色彩。
“秀灵磅礡孕扶舆,沧桑阅历成今古”则进一步揭示了澎湖文石的历史积淀与自然之美,它见证了时间的流转与世界的变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接下来,“遂有宝气摩青苍,知是奎星堕沙渚”一句,将文石比作天上的奎星陨落于沙洲之上,赋予其非凡的神圣感和珍贵性。
“雷电追取敕神丁,冰霜雕锼运鬼斧”描绘了文石的形成过程,雷电与神丁共同作用,冰霜与鬼斧雕琢,展现出自然之力与人工之巧的完美结合。而“合则成璧分如圭,圆成应规方就矩”则赞美了文石的形态之美,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呈现出完美的几何形状,既和谐又庄重。
“藓斑隐跃渍璘璘,螺文屈曲旋楚楚”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文石表面的自然纹理与独特美感,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接下来,“或如端溪鸲鹆眼,或如炎州翡翠羽”运用比喻,将文石的形态与名贵的宝石相比较,进一步强调其珍贵与美丽。
“苍然古色露精坚,秀绝清姿工媚妩”则总结了文石的内在品质与外在魅力,不仅质地坚硬,色泽古朴,而且形态优雅,充满吸引力。最后,“几案有时烟云供,光怪犹作蛟龙吐”描述了文石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无论是静置案头还是置于烟云之中,都能散发出独特的光彩,如同蛟龙吐珠般令人赞叹。
“底用珊瑚采铁网,那复夜光誇悬圃”表达了对文石价值的肯定,认为它无需借助其他珍稀材料的衬托,本身就足以彰显其珍贵与美丽。而“我来海外搜奇材,谁料眼中尽尘土”则是诗人自述,感叹在寻找珍稀之物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眼前的一切都是如此平凡,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文石。
“尘土尘土何足数,此石莫共匣剑处”强调了文石的独特地位,不应与普通的剑匣相提并论,暗示其价值远超寻常之物。最后,“惟恐神物不自主,夜半飞腾作风雨”表达了对文石的敬畏之情,担心它会因外界干扰而失去原有的灵性和力量,希望它能在夜晚自由地飞翔,带来风雨的变化,象征着文石蕴含的自然之力与神秘能量。
整首诗通过对澎湖文石的描绘与赞美,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美丽,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视,以及对自然与人文之间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