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巴南书情寄故人

南过三湘去,巴人此路偏。

谪居秋瘴里,归处夕阳边。

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

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向南穿越三湘大地,巴地的道路尤为偏远。
被贬谪居住在秋天的瘴气之地,归乡之路就在夕阳西下之处。
正直之道在哪里?连镜子都怜悯我愁苦的面容。
想写信向谁倾诉?却已无泪可流,心情悲凉

注释

南:向南。
过:穿越。
三湘:泛指湖南地区。
巴人:指巴蜀地区的人。
此路:这条路。
偏:偏远。
谪居:被贬谪居住。
秋瘴:秋季的瘴气,形容环境恶劣。
归处:归乡的地方。
夕阳边:夕阳西下之处。
直道:正直之道,指公正的行为。
天何在:表达对公正的追寻。
镜亦怜:镜子也显出怜悯之情。
裁书:写信。
诉:倾诉。
无泪可潸然:没有眼泪可以流下,极度悲伤。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远方故土的怀念。开篇“南过三湘去,巴人此路偏”两句,诗人描绘自己行走在通往巴蜀的小径上,这条道路曲折而偏僻,表达了行旅中的孤独与寂寞。

接着,“谪居秋瘴里,归处夕阳边”两句,则写出了诗人被贬官居住在荒凉的秋瘴之地,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在这里,“秋瘴”指的是偏远的地方,而“夕阳边”则是诗人回家的方向,这里寄寓着诗人的归意和怀旧之情。

第三句“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诗人通过直接的问话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不舍,“直道”意味着直接而真诚的心声,而“愁容”则是诗人的忧郁神态被镜子映照出来,更增添了一份哀艳之感。

最后两句“裁书欲谁诉, 无泪可潸然”,表达了诗人想要倾诉心中的不满和苦楚,但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即使是眼泪也已耗尽,无法再为自己的悲伤而流泪。这两句通过“裁书”和“无泪可潸然”的描写,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整首诗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在异乡漂泊中的情怀,以及他对美好事物和故土的无限留恋。

收录诗词(486)

刘长卿(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字:文房
  • 籍贯: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709—789

相关古诗词

赴江西湖上赠皇甫曾之宣州

莫恨扁舟去,川途我更遥。

东西潮渺渺,离别雨萧萧。

流水通春谷,青山过板桥。

天涯有来客,迟尔访渔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赴南中题褚少府湖上亭子

种田东郭傍春陂,万事无情把钓丝。

绿竹放侵行径里,青山常对卷帘时。

纷纷花落门空闭,寂寂莺啼日更迟。

从此别君千万里,白云流水忆佳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赴宣州使院夜宴寂上人房留辞前苏州韦使君

白云乖始愿,沧海有微波。

恋旧争趋府,临危欲负戈。

春归花殿暗,秋傍竹房多。

耐可机心息,其如羽檄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赴新安别梁侍郎

新安君莫问,此路水云深。

江海无行迹,孤舟何处寻。

青山空向泪,白月岂知心。

纵有馀生在,终伤老病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