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辞以赵叔达侍郎生前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文人形象。首句“江外昔分符”点明了赵叔达侍郎曾远离繁华,居于江外,暗示其不慕荣华、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状态。接下来,“人皆咏裤襦”一句,通过旁观者的视角,展现了人们对赵叔达侍郎简朴生活的赞美,进一步凸显了他的高尚品格。
“有书充栋宇,无屋远庖厨”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赵叔达侍郎家中藏书丰富,但生活却极为简朴,没有多余的物质追求,只专注于学问与内心的修养。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丰富的精神世界与朴素的生活状态相对比,强调了赵叔达侍郎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物质的淡然。
“容膝渊明舍,饮瓢颜氏徒”则直接引用了陶渊明和颜回的典故,将赵叔达侍郎与两位古代高士相提并论,进一步赞扬了他追求自然、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陶渊明的“容膝”寓指其居住环境的简陋,但心灵的自由与满足;颜回的“饮瓢”则象征着生活的贫寒,但精神的富足。这两句通过引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对赵叔达侍郎人格的敬仰。
最后,“莫言太清俭,本是列仙儒”总结全诗,既是对赵叔达侍郎生活态度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其精神境界的肯定。这句话意在表明,赵叔达侍郎的清俭并非表面的节俭,而是源于内心的高洁与追求,他实则是具有超凡脱俗之气的儒者,与神仙无异。这种评价既是对赵叔达侍郎个人品质的高度赞扬,也是对其人生价值的深刻肯定,体现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