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四十二首(其十五)

插一茎草建梵刹,画出规模何太窄。

争似亦庵新建立,容尽十方云水客。

鹫岭风高,少林月白。

光明寂照遍河沙,万古流辉有张拙。

形式: 偈颂

翻译

在原地插一株草,建造起佛寺规模却狭小。
哪里比得过亦庵新建的寺庙,能容纳四方云游的僧人。
鹫岭之上风声呼啸,少林寺月色皎洁明亮。
佛光普照如同明灯,照耀着广阔的沙漠,万古流传的光辉中有张拙的身影。

注释

插:种植。
一茎草:一根草。
建:建造。
梵刹:佛寺。
何太窄:为何如此狭窄。
争似:哪里比得上。
亦庵:另一个寺庙名。
新建立:新建造。
容尽:容纳尽。
十方:四方。
云水客:云游的僧人。
鹫岭:指名山或特定的佛教圣地。
风高:风大。
少林月白:少林寺月色明亮。
光明:佛光。
寂照:寂静照耀。
遍河沙:照遍沙漠。
张拙:可能是人的名字,也指代智慧或技艺。

鉴赏

这首宋代禅宗僧人释祖先的偈颂,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禅寺景象。首句“插一茎草建梵刹”形象地写出寺庙虽小,却能以微小之物象征佛法宏大的意境。接着,“画出规模何太窄”表达了对寺庙格局虽小但佛法包容性的赞叹。

后两句“争似亦庵新建立,容尽十方云水客”进一步强调了新寺的宽阔胸怀,能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修行者,体现了禅宗的开放与接纳精神。接下来的“鹫岭风高,少林月白”借用了“鹫岭”和“少林”这两个著名的佛教圣地,暗示此地环境清幽,适宜修行。

最后两句“光明寂照遍河沙,万古流辉有张拙”运用比喻,将佛法的普照比作光明照亮无数沙粒,表达佛法深远流传,而“张拙”可能是对某位具有智慧的僧人的赞美,暗寓佛法虽深奥,却能为世人所理解。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禅寺为载体,表达了佛法的广大无边和修行者的包容精神,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69)

释祖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四十二首(其三十二)

卧病恰旬馀,气力无一铢。

皮穿筋骨露,勉强且支梧。无盐无米,谁为分疏。

拄杖子起来,泻出百斛明珠。

各请点检仓库,毕竟是有是无。

山僧不免随后念个苏噜苏噜。

形式: 偈颂

戢庵居士持寿像求赞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淡默自处,惟德与邻。

曾向凤池亲圣训,更来鹿苑夺芳春。

形式: 押[真]韵

戢庵居士请赞济颠

瞎堂之子,附马之后。出处行藏,一向漏逗。

是圣是凡莫测,掣颠掣狂希有。

一拳拳碎虚空,惊得须弥倒走。

形式: 古风

禅人请赞

错错错,徒名邈。

画得十成,欠蹄少角,一任天下人贬剥。

形式: 押[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