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客行秋未归,萧索意多违。
雁门霜雪苦,龙城冠盖稀。
穹庐还作室,短褐更为衣。
自怜书信断,空瞻鸿雁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秋季边疆的孤独与哀愁。首句“客行秋未归”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和时间背景,一个游子在秋天还未返回家乡。接着,“萧索意多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失落,似乎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感到不满或无奈。
“雁门霜雪苦,龙城冠盖稀。”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人烟稀少的荒凉感。雁门关外的霜雪之苦,与龙城中稀少的官宦往来形成对比,暗示了边地的孤寂与冷清。
“穹庐还作室,短褐更为衣。”这里以游牧民族的居住方式和服饰,来比喻旅人的生活状态,既展现了边疆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旅人的适应与无奈。穹庐(蒙古包)作为临时住所,短褐(粗布衣)则是简陋的衣物,这些都体现了旅人生活的艰辛与朴素。
最后,“自怜书信断,空瞻鸿雁飞。”诗人自怜之情溢于言表,感叹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只能徒劳地仰望天空中的鸿雁,寄托着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与渴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边疆旅人的孤独、哀愁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不详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 《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羁旅滞胡中,思归道路穷。
犹擎苏武节,尚抱李陵弓。
漠北平无树,关南迥有风。
长安知远近,徒想灞池东。
昔岁衔王命,今秋独未旋。
节毛风落尽,衣袖雪沾鲜。
瀚海平连地,狼山峻入天。
何当携侍子,相逐拜甘泉。
思君夜渐阑,载酒一相看。
野馆含烟冷,山衣犯雪寒。
停车聊捧袂,倒屣共临盘。
今夕山阴赏,谁知逢道安。
被褐延陵径,耕田汉水阴。
由来驩击壤,何处视遗金?
季子停骖谢,张温下道寻。
世人无所识,谁知方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