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学观大阁

令尹弦歌不下堂,叱嗟层观丽扶桑。

朱甍碧瓦临无地,散帙投壶乐未央。

得意溪山供徙倚,忘情鱼鸟共徜徉。

应观物我同根处,剖破藩篱即大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朱熹在尤溪县学观大阁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其超脱物外、心系天下的哲学思想。

首联“令尹弦歌不下堂,叱嗟层观丽扶桑”,以“令尹”自比,表示自己虽身居高位,却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高洁,不被世俗所累。同时,通过“弦歌”这一形象,暗示了他以教化为己任,以音乐和诗歌作为传播知识与道德的工具。而“叱嗟层观丽扶桑”则描绘了观大阁的壮丽景象,仿佛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颔联“朱甍碧瓦临无地,散帙投壶乐未央”,进一步展示了观大阁的建筑特色与朱熹在此的闲适生活。朱红色的屋脊与青绿色的瓦片交相辉映,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而“散帙投壶”则是古人的一种娱乐方式,这里用来形容朱熹在书海中遨游,与友人投壶游戏,享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乐趣,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颈联“得意溪山供徙倚,忘情鱼鸟共徜徉”,表达了朱熹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融入。无论是蜿蜒的溪流还是连绵的山峦,都成为了他心灵休憩的场所;而与鱼鸟共舞,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释放。

尾联“应观物我同根处,剖破藩篱即大方”,则是朱熹哲学思想的深刻体现。他认为万物皆有其根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只有打破人为的界限与隔阂,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自由。这种观点超越了个体与群体的对立,强调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内在联系,体现了儒家“仁爱”与“和谐”的核心价值。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朱熹在观大阁的个人情感与生活体验,更蕴含了其深邃的哲学思考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一首兼具艺术美感与思想深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1440)

朱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字:元晦
  • 号:晦庵
  • 籍贯:云谷老
  • 生卒年: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相关古诗词

十月上休日游卧龙玉渊三峡用山谷惊鹿须要野学盟鸥本愿秋江分韵得鸥字

匡庐霜天后,不见云气浮。

木叶红已疏,山颜转清幽。

向闻有绝壑,乃在卧龙湫。

及此遂一往,幸无烟景愁。

隮攀欲其深,泉石固所求。

况有百尺崖,喷雪飞寒流。

幽岑自回抱,直下鸣青璆。

便可洗我耳,枕石忘所忧。

精神共虚廓,方物皆悠悠。

所恨非独往,不能恣夷犹。

仰叹云间鹤,俯羡谷中鸥。

先生先我来,结屋阳冈头。

虚名付忠武,灭迹慕巢由。

是间颇足居,不田亦平畴。

野人种椒橘,崖蜜易岁收。

西源有老翁,卷舌藏戈矛。

似学辟世士,乃欲邀圣丘。

先生且无然,但作一月留。

俟我有决计,它时卜从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次周师温游书堂韵兼简坐上诸同志

畴昔因来行水馀,依依唯认昔人居。

新堂已幸经重构,旧事难追更特书。

所愿弦歌闻十室,休誇文字赋三都。

同来况有濂溪裔,心印相传尽未疏。

形式: 七言律诗

西源居士斸寄秋兰小诗为谢

知有幽芳近水开,故攀危磴斸苍苔。

却怜病客空斋冷,带雨和烟远寄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渡兴乐江望祝融次择之韵

江头晓渡野云遮,惆望山岐映暮霞。

人值风波几千里,济川舟楫我侬誇。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