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一百首(其四十六)

德山疑处问岩头,若得浑家一地愁。

父又咒儿儿咒父,冤冤相报几时休。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翻译

在德山的疑惑之处,向岩头禅师请教
如果能让我全心沉浸在忧愁中,那该多好

注释

德山:指唐代禅宗大师德山宣鉴。
疑处:困惑不解的地方。
岩头:唐代禅师岩头和尚。
浑家:全心,全部。
愁:忧虑,愁苦。
父又咒儿:父亲诅咒儿子,这里可能象征长辈对晚辈的期望或责备。
儿咒父:儿子诅咒父亲,可能指晚辈对长辈的不满或反抗。
冤冤相报:互相报复,冤冤相缠。
几时休:何时才能停止这种恶性循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智愚所作的《颂古一百首》中的第四十六首。诗中以德山和岩头两位禅师之间的问答为题材,寓言深刻,富有禅意。

"德山疑处问岩头",德山和尚在修行中遇到疑惑,向岩头禅师请教,暗示了修行过程中的困惑与寻求解答的境况。

"若得浑家一地愁",这里的“浑家”通常指妻子,但在此处可能象征着烦恼或困扰。诗人说如果能将这种困惑带到整个世界,那么世间恐怕都要沉浸在愁苦之中,表达了困惑之深。

"父又咒儿儿咒父",这句话描绘了一种轮回般的冤冤相报,父亲对儿子的责骂,儿子反过来又责骂父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寓意着修行中的业力纠缠和因果报应。

"冤冤相报几时休",最后以疑问句收尾,质疑这样的冤仇何时才能停止,实际上是在探讨解脱之道,即如何超越轮回,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觉悟。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禅宗故事,揭示了修行中面临的困境和寻求解脱的重要性,体现了禅宗的智慧和哲理。

收录诗词(545)

释智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 号:虚堂
  • 籍贯:四明象山(今属浙江)
  • 生卒年:1185年—1269年

相关古诗词

颂古一百首(其四十五)

轻如毫末重如山,地角天涯去复还。

黄叶殒时风骨露,水边依旧石斓斑。

形式: 偈颂 押[删]韵

颂古一百首(其四十二)

昨日因过竹院西,邻家稚子隔溪啼。

山寒水肃半黄落,无数归鸦卜树栖。

形式: 偈颂 押[齐]韵

颂古一百首(其四十一)

短裤长衫白苧巾,咿咿月下急推轮。

洛阳路上相逢著,尽是经商买卖人。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颂古一百首(其四十)

石头路险人难到,到者方知滑似苔。

两度三回虽跶倒,满身泥水又归来。

形式: 偈颂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