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山中禅友

晓爱山气清,晚爱山烟苍。

日夕常在山,遂与山相忘。

相忘忽相忆,忆我山中客。

松扉轻叩声,或恐惊栖翼。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访山中禅友》由清代诗人妙复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山中禅友的深情思念与向往之情。

首句“晓爱山气清,晚爱山烟苍”,以清晨和傍晚两个时间点,分别描绘了山中清新与苍茫的景象,展现了山色随时间变化的美。清晨时分,山间雾气缭绕,空气清新,给人以宁静之感;而傍晚时分,山烟弥漫,一片苍茫,又带有一丝神秘与深邃。这两句通过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多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

接着,“日夕常在山,遂与山相忘”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山的亲密关系。他每日与山相伴,久而久之,似乎已经融入了山的怀抱,忘记了自我,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敬畏与热爱。

“相忘忽相忆,忆我山中客”则揭示了诗人对山中禅友的思念之情。虽然与山相忘,但偶尔的回忆却能勾起对山中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那位禅友的思念。这种情感的转换,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依恋,也反映了他对友情的珍视。

最后,“松扉轻叩声,或恐惊栖翼”以轻柔的动作和细腻的想象收尾。诗人轻轻敲打松木门扉,生怕惊扰了山中的鸟儿。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尊重与呵护,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色的描绘和对禅友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意境的佳作。

收录诗词(2)

妙复(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西斋小葺初成西涧露湑两先生见过赠诗次韵

锱庐不厌如蜗小,喜是轩窗两面开。

种竹叶沾新雨露,移松根带旧莓苔。

偏多白发携筇过,尽放青山入座来。

点检阶除忙未了,幽花野草按时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从安节宓草昆仲乞写鹤舟图

我家住近黄鹤楼,门对青青鹦鹉洲。

一朝巢破防倾卵,独鹤扁舟任远游。

飘零奄忽三十载,几见桑田变沧海。

细柳新蒲失旧观,惟有青山常不改。

去年览古凤凰台,台上白云难扫开。

凤皇黄鹤遥相望,彼此茫茫招不来。

浮生一梦真草草,秋月春花人易老。

早知飘瓦本无情,何事从前愁不了。

水田茅屋莫愁村,别有遗风古道存。

采薇烹蕨从先志,头白相逢两弟昆。

生性烟霞入骨髓,人爵之荣糠秕耳。

胸中同有造化炉,写出真山与真水。

夙世辞人兼画师,何须粉本求成规。

意在笔先才落笔,坌涌元气向淋漓!

我生爱画世无对,逢人索画如索债。

凭君合写《鹤舟图》,渺渺胎仙水云外。

形式: 古风

独树堂散怀

得失吾何有,荣枯事尽删。

神常游物外,名恐落人间。

流水一声磬,夕阳数点山。

闲身倚枯树,伫看鸟飞还。

棕竹新添杖,扶来步步安。

浑如得老友,从此共盘桓。

天地孤身在,冰霜白发寒。

一编写情性,只可自家看。

形式: 古风

芜城怀古

零落杨花帝业消,龙舟东下泛春潮。

长堤帆影三千女,明月箫声廿四桥。

金井寒泉无绠汲,玉钩香土有魂招。

游人莫笑江都梦,赢得风流胜六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