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名为《和题郭山人五岳游囊杂录(其一)五岳图》。诗中描绘了一位游历者在烟霞缭绕的自然环境中,佩戴着五岳真形图,与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相互交融的场景。
“远游何所佩”,开篇以问句引出主题,暗示了游者的行踪与目的。接着,“五岳真形图”点明了游者所携带之物,不仅是一幅地图,更蕴含着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代表着自然界的壮丽与神圣。
“怪尔烟霞里,精光互有无。”这两句诗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氛围。游者置身于烟霞之中,与自然界的精气神相互交织,时隐时现,仿佛与天地间的力量产生了共鸣。这里的“精光”,既指自然界的光辉,也暗喻游者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感悟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游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向往。李攀龙以细腻的笔触,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得生动而富有哲理,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审美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