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台(其四)

乘流忽遇坎,触焉遘兹游。

纡馀上云垒,禅房忽通幽。

水光浮西泽,草树飒已秋。

岂无竹林友,腰印不我俦。

异时东山约,兴尽辄复收。

飞盖想清夜,华月湛西流。

何当共巾履,一笑破群忧。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顺流而行忽然遇到坎坷,这次的游玩就这样开始了。
蜿蜒曲折地登上云雾缭绕的山峰,忽然发现禅房隐藏在幽深之处。
水面泛着秋日的光芒,四周的草木已显萧瑟。
难道没有像竹林七贤那样的朋友吗?但他们身居高位,与我不相匹配。
曾经约定将来重回东山,等到兴致尽了就收拾心情。
想象着在清凉的夜晚乘坐轻车,明亮的月光洒向西方。
何时能与你们一同披巾戴帽,开怀大笑,驱散所有的忧虑。

注释

乘流:顺流。
忽:忽然。
坎:坎坷。
触:遭遇。
焉:这里。
遘:开始。
纡馀:蜿蜒曲折。
云垒:云雾缭绕的山峰。
禅房:禅寺。
忽通幽:忽然发现幽深。
水光:水面光芒。
西泽:西方湖泽。
飒已秋:已显秋意。
竹林友:像竹林七贤的朋友。
腰印:高官的印绶。
俦:同伴。
异时:将来。
东山约:东山之约。
辄:就。
飞盖:轻车。
清夜:清凉夜晚。
湛:洒满。
巾履:披巾戴帽。
一笑:开怀大笑。
群忧:所有忧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乘流忽遇坎,触焉遘兹游"表明诗人顺应自然的流动,偶遇障碍,也只是暂时停留,随即继续前行的旅程。这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由和自在追求的态度。

"纡馀上云垒,禅房忽通幽"则描绘了一种仙境般的景象,云雾缭绕之中,隐现着一间禅房,这里面的"幽"字,不仅形容了空间的深远,更蕴含着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宁静。

接下来的"水光浮西泽,草树飒已秋"则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水面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辉,映照着秋天渐渐凋敝的草木,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个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情境。

诗人在问"岂无竹林友,腰印不我俦"时,似乎是在探寻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腰印"则可能是指诗人特有的品行或气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知音难求的感慨。

至于"异时东山约,兴尽辄复收",这句话明显是在提及某个特殊时刻与朋友之间的约定,而当兴致盎然之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归于平淡,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

最后两句"飞盖想清夜,华月湛西流"则是对夜晚景色的描绘。"飞盖"可能指的是行走时所乘坐的轿子,而"华月"则形容了明亮而美丽的月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种超凡脱俗、清净无为的夜晚场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纷扰、与大自然合一的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437)

李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字:方叔
  • 号:德隅斋
  •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 生卒年:zhì)(1059-1109

相关古诗词

宿峻极中院

晨游开母祠,暮抵紫虚谷。

千峰挂夕阳,犹指中寺宿。

山空无人声,暝色满草木。

乱石碍饥马,荒榛走惊鹿。

深林怪禽号,绝壑山鬼哭。

照涂藉流萤,呻吟愧僮仆。

乙夜扣禅扉,孤灯耿幽绿。

犹疑梦寐中,对榻眠空屋。

形式: 古风

寄杨十三虞卿

前年君去时,覆水坳堂中。

三年君不归,昨夜风雨惊破屋,不知生蛟龙。

壮士耻隐忍,拔剑刺溃痈。

三杯然诺许君死,鱼腹置匕首,直入吴王宫。

㧖镡雳火飞,吐气成长虹。

义名如皦日,英气凌秋风。

形式: 古风

崇福宫

上都太一临天街,千乘万骑频往回。

神崧太一古所治,曷日属车游豫来。

昔年章圣奉玄寂,离宫万堵临崔嵬。

定陵弓剑隔重岭,金碧渝暗翚鸳摧。

重门铜兽闭永日,灵囿御坐生苍苔。

达官乞开奉祠事,肉食罔知真可咍。

小臣作诗非望幸,欲写万壑松风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崔先生所守甚高其为人表里澹泊然其文晔如有自然之美可喜也因还其诗卷题其末

别久相思今见君,近诗盈轴语弥新。

雄妍不用近时律,温厚初还上世淳。

少与多仇身踽踽,乐天知命志申申。

才高所寓皆高趣,气古斯能似古人。

句有万钟辞禄意,衣无一点污人尘。

中山可鄙魏公子,谷口全如郑子真。

珍重遗音清庙瑟,萧条寡和郢中春。

谁同杜老知无敌,会有君山谓绝伦。

白首定交虽自愧,夜光投我岂无因。

欲知慰此无聊赖,万斛愁怀为一伸。

形式: 排律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