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雅致的画面,诗人通过仇英的《碧梧翠竹图》引发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感悟。"石泉窈以清",泉水清澈见底,暗示着环境的幽静;"梧竹复修翠",翠绿的梧桐和竹子增添了生机与诗意。"诛茅为小楹",简朴的茅屋映衬出主人的高洁情怀;"延得青山致",将青山引入室内,更显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幽人兀然坐",描绘了隐士静静地坐着,"开卷默而识",他沉浸在书卷中,通过阅读获得内心的领悟。最后两句"仿佛沂水风,吾与点也意",诗人表达了自己仿佛置身于孔子与弟子曾点(点,即曾皙)在沂水边谈志向的情境,流露出对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画入诗,借景抒怀,体现了清朝乾隆皇帝弘历对于文人逸致生活的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