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吏部(其二)

千家煮蔗浆,万里随风桅。

谷少蔗愈多,荒岁不疗饥。

初闻下令严,巨贾颇不怡。

至今训农文,可配七月诗。

形式: 古风

翻译

千家万户都在煮甘蔗糖浆,风吹送到远方的船帆上。
虽然谷物稀少,但甘蔗更多,荒年却无法以此充饥。
最初听说法令严格,大商人感到不悦。
直到现在,这些教导农民的文献,仍可与盛夏的诗歌相媲美。

注释

千家:众多家庭。
煮:熬制。
蔗浆:甘蔗糖浆。
随风:随着风向。
桅:船桅。
谷少:粮食短缺。
蔗愈多:甘蔗更多。
荒岁:荒年。
疗饥:缓解饥饿。
初闻:起初听到。
令严:法令严厉。
巨贾:大商人。
不怡:不高兴。
至今:直至今日。
训农文:教导农民的文献。
七月诗:盛夏的诗歌,可能指丰收或农事相关的诗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善珍所作的《送赵吏部(其二)》。诗中描述了蔗糖在民间的普及和其在艰难岁月中的作用。"千家煮蔗浆,万里随风桅"描绘了蔗糖制作的普遍和运输的遥远,象征着生活的日常与艰辛。然而,"谷少蔗愈多,荒岁不疗饥"揭示了蔗糖虽多,但在饥荒年头并不能解决根本的粮食问题。

诗人接着写到最初对政府严格管理蔗糖贸易的反应,富商对此不满("初闻下令严,巨贾颇不怡"),暗示政策可能带来了一些经济上的困扰。最后,诗人认为尽管如此,有关农业教育的文字("至今训农文")仍然具有价值,堪比七月时节的诗歌,可能寓意着这些教导对于农民来说如同生活必需品,尽管在特定情况下显得不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蔗糖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经济状况和政策影响,以及对农业教育的重视。

收录诗词(160)

释善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徐国录守英德

君侯少举摩天翮,笔阵堂堂万人敌。

上书自请斗大州,不独爱闲犹爱石。

爱闲庭讼自简寂,爱石不同牛李癖。

参军主簿公举刺,何必喜怒见颜色。

高台盛贮锦屠苏,何如烟林土花碧。

公馀共赏有欢伯,语妙一笑欲堕帻。

假令鳌禁未遭遇,传至鸡林能别识。

大材小用从古然,善舞岂曾嫌地窄。

愧无肤寸可及物,叠盖重金竟何益。

霜寒系舟峡江侧,应念坡仙抚遗迹。

江流可沿深可?,此水至洁能纳污。

形式: 古风

送傅左司赴袁州(其一)

长安貂蝉贱如土,故家文献馀一缕。

平生粗疏不媚妩,直语岂知犯张禹。

腰间金印丈二组,我自弃置君自取。

儿时翰墨跨诸父,投老为郎方齿叙。

天关耽耽守九虎,一节临遣复不与。

介堂卜筑开宿莽,谁知公意颇有主。

眼明沙鸥喜欲舞,便请衣冠挂神武。

圣朝留戣非为愈,勿薄淮阳宜叱驭。

形式: 古风

送傅左司赴袁州(其二)

宜春古郡联荆渚,曩年尝梦公补处。

峥嵘老气横九州,直前莫作分外虑。

秋田旱渴思霖雨,君命敢徐宁畏暑。

击强锄奸雷破柱,仰山古佛亦肯许。

州黉一记最奇古,机综远祖昌黎愈。

眼前琐尾相品署,知公千百未一取。

秋空仰瞻鸿鹄举,政恐是中有新句。

三年奏课返林坞,煮茶贺公公莫拒。

形式: 古风

送福帅吴侍郎趋朝

恕斋视民犹视儿,先忧两字寒与饥。

三冬气和春有脚,旱岁笺天天雨粟。

爱杜呼母宗呼爷,史书弄笔人传誇。

异类鸣冤古有么,神明循吏只一个。

风伯叫阍称急报,政声涨天怕天破。

龙章夜下五云间,玉宸唤归碧落班。

日边驲骑催数数,截?留公不停毂,安得双轮生四角。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