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洞疏烟

双岩原自出黄岐,别以灵栖著景宜。

北去松云随意懒,南来竹霭倩风移。

林间客话氤氲里,雨后僧归澹漠时。

每叩洞门惊踏破,身居烟上不曾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双洞山中烟雾缭绕的幽静景象,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洞内外的自然景观和生活气息。

首联“双岩原自出黄岐,别以灵栖著景宜”,开篇即点出了双岩的独特之处,它们仿佛从黄岐之地自然生长而出,以其灵秀之气,为周围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而宜人的氛围。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岩石赋予了生命,使其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想象力。

颔联“北去松云随意懒,南来竹霭倩风移”,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动态景象。北面的松树云雾似乎随心所欲地飘散,南边的竹林在轻风的吹拂下,云雾般的竹影轻轻移动。这两句通过对比和拟人化,展现了自然界的自由与灵动,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

颈联“林间客话氤氲里,雨后僧归澹漠时”,转而聚焦于人物活动,描绘了林间的对话场景和雨后的宁静时刻。林间的交谈在烟雾弥漫中进行,雨后的僧人归途显得格外宁静和平淡。这一联通过人物活动,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使画面更加生动,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境。

尾联“每叩洞门惊踏破,身居烟上不曾知”,最后以一种略带神秘和惊奇的口吻,描述了探索山洞的经历。每当有人敲击洞门,都会意外地发现洞内景象的不寻常,仿佛置身于烟雾之上,不知所措。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和未知的魅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双洞山中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末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6)

宋兆礿(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元塔登高

人文地气翕然升,雁塔方高岂计层。

便待参云惟此级,何曾插汉不容登。

平畴拔地明孤起,远嶂临江欲共凭。

若问题名元字在,海天空阔赋鲲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屈同姓

攘功世之常,何至忧思起。

放逐臣之分,何至愤投水。

胸有一部骚,不发不能已。

骚卷留千秋,何关死不死。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柳下僯子卿娶

柳下坐怀事,道学喜传说。

人以穷来归,因之试淄涅。

是乃桑中为,谁云柳下屑。

然则复何奇,不恭其一辙。

子卿偕胡妇,千秋辨污蔑。

十九年泽中,人情宁消灭。

古今至节人,一皆情所结。

情至风值萍,曾何伤汉节。

胡妇若累卿,胡羊亦卿孽。

汉旄落寒沙,胡霜焉可啮。

然则复何妨,柳下谁优劣。

形式: 古风

赋得陶渊明无钱对菊花

秋风吹菊遍东篱,百卉无颜不敢奇。

天生千古一陶令,人外欣赏深相知。

相知相赏成清友,角巾在瓮杯在手。

角巾在瓮杯在手,偶然瓶尽花知否。

先生无酒亦无求,于焉绕径自夷犹。

东皋日出淡烟锁,采之盈掬清芬朵。

陶公爱菊晚节高,菊亦爱公高似我。

忘言相对与谈玄,有菊空尊亦自可。

东家酣畅九日天,霜枝摧辱俗夫前。

西家黄白排成队,粉黛无色相为妍。

即令有酒洗妆在,花之神理已不全。

何似陶公篱落下,不衫不履自翩翩。

天生姿骨大疏放,种花亦如其人焉。

满径黄金清富贵,谁云五柳真无钱。

有钱何与菊花事,无酒逃却花间禅。

陶公得意每如此,书不求解琴无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