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荆公鄞县经游记有感

荆公宰吾鄞,学校振士风。

石台足师表,楼王皆儒宗。

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

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

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一旦秉钧轴,方期恢前功。

任使非其人,海内滋怨恫。

近世行社仓,藉口师徽公。

良法鲜美意,流弊又安穷。

社仓与青苗,得失将毋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陈劢的诗《读王荆公鄞县经游记有感》是对王安石在鄞县任职期间推行教育改革和水利措施的评价。诗中首先赞扬了王安石在当地兴办学校,激励士人的风气,称颂他的石台和楼阁作为儒家典范。接着,诗人提到王安石关注水利,详细记录了他的考察和实践,体现出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然而,诗中也暗示了王安石的青苗法虽初衷良好,意图惠及农民,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导致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怨声载道。诗人通过比较王安石的青苗法与后来的社仓制度,指出即使是良法,如果实施不当,也会产生流弊,两者之间的得失值得深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肯定了王安石的政绩,也揭示了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体现了对历史人物和政策的深入反思。

收录诗词(3)

陈劢(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天童寺古柏

太白名山古鄮东,结茅自晋永康中。

育王晋松化龙去,天童古柏犹青葱。

此柏未知何代植,大都伯仲之间肩随从。

昔闻天童山下路,二十里外皆青松。

载披《图志》稽古迹,诗句曾记王荆公。

今亦凋枯殆将尽,纵有新栽,不敌老干常蒙茸。

幸哉此柏尚苍古,至今兀立山之中。

无异孔明庙前树,根如铁石柯青铜。

我来偶然憩林下,两耳谡谡闻清风。

问尔何由得年寿,雨露岂独私化工。

若非山灵暗呵护,得毋佛力广大多神能。

形式: 古风

四明山心隶字石刻

昔诵皮陆唱和诗,惜未亲探四明岩壑奇。

又闻支山杖锡亦崭绝,山前石壁峭若屏风列。

上题四明山心四隶字,大书深刻传是汉人笔。

生长是邦数十年,名山欲访心惘然。

我友裹粮携酒榼,舍舟登陆直穷山之巅。

忽睹巨石高十丈,似从太华擘仙掌。

耸身特立傍悬崖,瞻之在前非惝恍。

汉人隶法称奇古,碑版照耀遍寰宇。

字形不过一二寸,摩崖大书人罕睹。

昔年嘉定钱宫檐,来修县志夸博淹。

广搜唐宋金石刻,录近弃远一任遗珠沧海潜。

我友嗜古真成癖,济胜更饶腰脚力。

归贻拓本纸墨新,惠我奚啻百朋锡。吁嗟乎!

开辟以来有此山,此书历劫未蚀苔藓斑。

得毋山灵默呵护,特使千古奇迹长留天地间。

形式: 古风

重九后一日汤海秋郎中招宴集万柳堂未赴赋酬

未免肝肠苦,庄骚一种才。

碧萝山鬼语,黄叶酒人来。

老屋疏于画,斜阳冷到苔。

鸥踪飞不去,惆怅复徘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晚步偕莱仙作

将花未花早稻秀,欲雨不雨秋云凉。

老夫心事复谁识,要替乱山留夕阳。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