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避难六首(其三)

宦游二十载,时异即东还。

勇弃斗升给,本无分寸攀。

家贫空妇巧,学废重时顽。

平世已无况,况巢松竹关。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翻译

我在官场上漂泊了二十年,时局变化就打算回到东方的故乡。
我勇敢地放弃了微薄的俸禄,原本就没有追求高官的念头。
家中贫穷只有妇人的巧手,学业荒废只因时运不济。
在太平盛世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在偏远的松竹山关之中。

注释

宦游:做官在外。
异:变化。
东还:返回东方故乡。
斗升给:微薄的俸禄。
攀:追求,晋升。
空妇巧:妇人仅有的手艺。
废:荒废。
况:何况。
巢松竹关:偏远的松竹山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著的《山居避难六首(其三)》,表达了作者宦海生涯二十年后选择归隐山林的决心。首句“宦游二十载”描绘了诗人长期在外做官的经历,而“时异即东还”则暗示了时局变化促使他决定回归故乡。接下来,“勇弃斗升给”表现了他放弃世俗功名的勇气,不为微薄的俸禄所累。“本无分寸攀”进一步强调了他的清高和淡泊。

诗中提到“家贫空妇巧”,即使家中贫困,妻子的巧手也无处施展,暗示了生活的艰辛;“学废重时顽”则反映了在战乱或动荡时期,学习和求知的热情受到阻碍,显示出对时局的忧虑。“平世已无况,况巢松竹关”表达了对和平时代的向往,以及对隐居山林、与世无争的生活的渴望,最后以描绘理想的居所——松竹环绕的山居作结。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和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追求。

收录诗词(1350)

陈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一字子微,晚年号嵩溪遗耄,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字:谦之
  • 号:本堂
  • 籍贯:鄞县(今浙江宁波)

相关古诗词

山居避难六首(其二)

并刀越砥磨,天奈北风何。

到处闻流杵,何时报止戈。

逃藏愁木栅,沦落泣毬窝。

多少岩阿□,真成病伏波。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山居避难六首(其一)

三十六风轮,清磨万古人。

军兴山胜市,岁歉富齐贫。

破絮身饶垢,乾粮舌费津。

吾生不足问,世事入长颦。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山家即事

逃难走山巅,如何要顺便。

食艰蔬胜肉,衣薄炭输绵。

深静初心见,高虚远目鲜。

沈思亦自好,写景欠龙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山家即事

小筑山之下,林泉景自成。

閒花随付分,啼鸟本无情。

日暮岭云合,雨馀溪水清。

相逢是樵客,堪与话平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