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梅花岭瞻史公遗像

心共朝衫赤。岸乌纱、临淮空障,东南半壁。

惨变先皇臣欲殉,眉宇久无人色。

况肠断、高堂永诀。

黯淡精神横泪眼,陡辛酸、动我心如铁。

迟不去,日方昃。调停四镇真诚竭。

枉整顿、朝廷小小,内奸牵掣。

付与孤忠成结局,浩气沧溟应塞。

又何必、钟山埋骨。

精魄倘逢留后约,怅燕云、几洒忧时血。

更莫问,扬州月。

形式:

鉴赏

这首《金缕曲·梅花岭瞻史公遗像》是魏元戴在清末近现代初时期的作品,通过对梅花岭上史公遗像的瞻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切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

开篇“心共朝衫赤”,以“赤”字形容朝服的颜色,暗含对史公忠诚为国的赞美。接着“岸乌纱、临淮空障,东南半壁”,描绘出史公面对东南半壁江山空虚的无奈与悲凉,暗示了国家的危难局势。

“惨变先皇臣欲殉,眉宇久无人色。”写出了面对先皇之死,史公欲以身殉国的决心,以及长时间以来内心的痛苦与压抑,眉宇间透露出的无人能理解的沉重。

“况肠断、高堂永诀。黯淡精神横泪眼,陡辛酸、动我心如铁。”进一步描述了史公与亲人永别的悲痛,以及面对国家危难时内心的坚韧与决绝。

“迟不去,日方昃。”“迟”字既指时间的缓慢流逝,也暗喻着历史的进程,而“日方昃”则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推移,太阳即将西斜,象征着历史的转折点即将到来。

“调停四镇真诚竭。枉整顿、朝廷小小,内奸牵掣。”表达了对史公在国家危难之际,努力调停四方,却因内部奸佞的阻挠而未能成功的真实感慨。

“付与孤忠成结局,浩气沧溟应塞。”总结了史公的忠诚与牺牲,他的浩然正气如同填满大海,表达了对史公高尚人格的敬仰。

“又何必、钟山埋骨。精魄倘逢留后约,怅燕云、几洒忧时血。”表达了对史公不必埋骨他乡的希望,即使魂魄得以重聚,也希望他能够继续忧国忧民,洒下忧时之血。

最后,“更莫问,扬州月。”以扬州月作为结语,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暗示着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扬州月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这片土地,寓意深远。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沉的历史反思,展现了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收录诗词(55)

魏元戴(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满庭芳.题江云卿墨梅册子,并送调宰德化

香满阎浮,孤山春早,有人珍重花枝。

寻诗驴背,云暗楚天低。

剩得生绡一幅,凭君读、墨沈淋漓。

须认取,冰心铁骨,惆怅岁寒时。粉披。

笑官阁,精神惨淡,色相支离。

问何似昭阳,雨湿胭脂。

也识太行秋色,渐添来、五凤栖西。

浔江冷,几枝霜菊,消息访东篱。

形式:

贺新凉.癸丑九月答黄申甫留别,用辛幼安寄陈同父原调并韵

此会君能说。是死生、西山孤竹,南阳诸葛。

一卷农书题野老,恨未髯霜鬓雪。

叹末路、千钧一发。

破碎山河闲甲子,能几番、收泣谈风月。

送君去,秋萧瑟。悲欢付与河梁别。

极苍茫、风掀海立,云低宙合。

孤楫江心愁士雅,难肉中原白骨。

姑勿许、虞弦响绝。

五季沙陀存正朔,怅销沉、莫数铮铮铁。

且袖手,看天裂。

形式:

浪淘沙.甲寅中秋

不复问沧洲。老我西畴。阳春何日换霜秋。

一卷丹青千古事,谁付谁收。浊酒自为酬。

茅屋低头。元龙百尺更无楼。

颇怪天边曾弄月,不照吾愁。

形式:

瑞鹤仙.丙辰正月寿逸兄六十

信有千秋业。漫吟望低垂,平居故国。当年悔轻出。

竟无补丝毫,手残萧律。江南江北。

幸司马、文章助得。

到而今、破碎苍茫,老眼揩来皆血。春色。

浓于新酒,六十韶光,都成陈迹。天街风月。

并辔火城灯夕。

剩疏篱围住,数椽三径,换取舞筵歌席。

且掀髯上寿,尊前新词晚节。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