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赵抃所作,名为《行甫索颂卷》。诗中描绘了一位年迈体弱、饱经风霜的老人,面对疾病与衰老,他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这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岁月的无情。
“空生老病已忘言”,开篇即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主人公的状态——在生命的晚期,面对不可避免的老病,他或许已经失去了语言的力量,无法诉说内心的感慨与体验。这种“忘言”的状态,既是对生命尽头的无奈描述,也是对人生经历深刻反思后的平静接受。
“何处如今有偈篇”,接着诗人提出疑问:在这样的境遇下,何处还能找到能够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寄托精神追求的偈语或诗歌?这里不仅是在询问外在的形式,更是在探讨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如何寻找心灵的慰藉与归宿。
“要会从来无一字”,这一句是全诗的核心,揭示了诗人的哲学思考。他认为,真正的领悟与理解,并不需要借助文字,甚至可以说,文字本身可能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非其本质。在这里,“无一字”并非指没有文字,而是强调了超越文字表象,直接触及事物本质的重要性。它暗示着,真正的智慧和理解往往来自于内心深处,而非外在形式的堆砌。
“溪边杨柳密笼烟”,最后以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收尾。溪水潺潺,杨柳轻摇,烟雾缭绕,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景象。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安宁,仿佛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综上所述,《行甫索颂卷》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探讨了生命、衰老、理解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对自然之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