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悼亡》由明代诗人郑学醇所作,以深沉的情感和哀婉的笔触,描绘了对逝去之人的无尽怀念与哀思。
首句“万物皆有尽,浮生谁百年”开篇即道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万物终将消逝,而人生又能有多少个百年?这句诗既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也是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无奈。
“忽成终古恨,何地不堪怜”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不舍。无论是何种情境,何处之地,都难以避免对逝者深深的同情与哀悼,这种情感如同永恒的遗憾,无法抹去。
“别梦残秋色,哀音流夜弦”则通过梦境与音乐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在秋日的残梦中,诗人仿佛能听到哀伤的乐音从夜间的琴弦中流淌而出,这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寄托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与哀愁。
最后一句“鬼门关外月,犹自向人圆”以鬼门关象征生死的界限,月圆人却未归,表达了对逝者永远无法再相见的遗憾与哀伤。月圆之夜,即便是在遥远的鬼门关之外,那轮明月仍旧温柔地照亮着人间,却无法照亮逝者归来的路,这种对比更加强化了诗人对失去亲人的哀痛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生命、时间、梦境、音乐以及自然景象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思,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