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在秦生楚思,波浪接禅关。
塔碍高林鸟,窗开白日山。
树阴移草上,岸色透庭间。
入内谈经彻,空携讲疏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生活状态。开篇“在秦生楚思”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秦地,但心中所怀念的是楚地,这里“秦”和“楚”不仅是地理概念,更多地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气质和生活情怀。“波浪接禅关”则描绘了一种静谧的水景,禅关常指深山中的寺庙,波浪轻抚其间,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
接着“塔碍高林鸟”、“窗开白日山”两句,继续渲染了这种宁静之中带有一丝孤寂的情感。塔影掩映着高林中的鸟鸣,窗前展现的是白日照耀下的山色,这些景象都在传达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树阴移草上”、“岸色透庭间”两句,则是对这种宁静生活中自然美感的细腻描绘。树荫随风轻拂,草地上留下斑驳的影子;岸边的色彩透过庭院的开阔,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与私密空间之间的和谐共融。
最后,“入内谈经彻”、“空携讲疏还”两句,显示了诗人在这样的宁静环境中追求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入于室内,探讨佛教经典,获得深刻的理解;而“空携讲疏还”,则是说即使是在空闲时刻,也带着对经文的解读回返,这种不断追求自我修养的行为,体现了诗人对于精神生活的重视和投入。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内在心灵世界的深度挖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操。
不详
唐代晚期诗人。舒州(今安徽桐城。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曾宿三巴路,今来不愿听。
云根啼片白,峰顶掷尖青。
护果憎禽啄,栖霜觑叶零。
唯应卧岚客,怜尔傍岩扃。
此木韵弥全,秋霄学瑟弦。
空知百馀尺,未定几多年。
古甲磨云拆,孤根捉地坚。
何当抛一干,作盖道场前。
细皮重叠织霜纹,滑腻铺床胜锦茵。
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
蝇行只恐烟黏足,客卧混疑水浸身。
五月不教炎气入,满堂秋色冷龙鳞。
凌春帝子阁,偶眺日移西。
浪势平花坞,帆阴上柳堤。
凝岚藏宿翼,叠鼓碎归蹄。
只此长吟咏,因高思不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