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官杂诗(其四)

行水称神禹,四海以为壑。

今此下民者,却谓侮予虐。

驱石障洪涛,岁岁苦兴作。

何时变桑田,为问东海若。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履所作的《盐官杂诗(其四)》。诗中以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为背景,表达了对治理洪水的艰难与复杂性的深刻思考。

首句“行水称神禹”引用了大禹治水的传说,禹是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通过疏导河流,成功地解决了洪水问题,被后人尊称为“神禹”。这一句既是对大禹功绩的赞美,也暗示了治理洪水的不易。

接着,“四海以为壑”描述了洪水泛滥时的情景,四海如同低洼的山谷,形象地表现了洪水的浩瀚和破坏力。这不仅强调了洪水的严重性,也为下文的治理行动设定了背景。

“今此下民者,却谓侮予虐”则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指出当前治理洪水的困难。这里的“下民”指的是生活在洪水威胁之下的普通百姓,他们面对洪水的侵袭,不仅要承受物质上的损失,还要忍受精神上的恐惧和压力。而“侮予虐”则表达了百姓对于治理不力或治理方式不当的不满和责难。

接下来的“驱石障洪涛,岁岁苦兴作”描绘了人们为了抵御洪水,不得不年复一年地进行艰苦的筑堤、修坝等防洪工程。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动荡。

最后,“何时变桑田,为问东海若”表达了诗人对于改变现状、实现长久和平生活的渴望。这里“变桑田”意味着将洪水泛滥之地变为肥沃的土地,象征着希望和改变。而“东海若”则是对大海的拟人化称呼,通过询问大海何时能带来变化,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比神话与现实,展现了人类与自然斗争的艰辛历程,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和平与繁荣的向往。

收录诗词(203)

陈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怀陈喻二使君次陶答庞参军韵

倾盖逢时彦,喜意信难言。

岂知须臾间,分手自名园。

别来清溪上,长歌伐木篇。

停云宛在目,矫思尚依然。

流萍悲浪迹,合璧忆良缘。

兰芬日云远,樗怀时自宣。

驰驱总王路,仰止只高山。

还期各努力,珍重惜华年。

形式: 古风

怀项涤川文学元沧(其一)

当年同结绶,寄迹海阳城。

相逢一倾盖,欢好如生平。

各无世俗态,同有古人情。

笑我簿书苦,见君心目清。

春色桥门里,看看桃李荣。

倏忽三年隔,回首怅风萍。

形式: 古风

怀项涤川文学元沧(其二)

白岳新都胜,与君几跻攀。

独随孤雁往,同招五老还。

飞涧挹清泉,天门扣玄关。

挥手摩青冥,恍觉非人寰。

别君一以远,回望空长叹。

缄情欲相寄,何处问飞翰。

形式: 古风

秋日江行怀祁羡仲

秋色满江湖,长天散凉籁。

游子有孤兴,扁舟此行迈。

采采江上蘋,愿言贻所爱。

美人渺何许,怅望青云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