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禅人登径山侍痴绝

三年共住不相识,眉目横分鼻脩直。

狭路逢渠何所之,欲上凌霄峰顶立。

凌霄一峰插天高,馀峰起伏皆儿曹。

我曾眺目察秋毫,三千刹海空劳劳。

峰顶老人八十二,湛湛双眸映秋水。

戏笑怒骂謦欬声,总是吾家第一义。

老人问汝来何从,进前叉手宜当胸。

更看武步生清风,何愁老人无笑容。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们同住三年却互不相识,他的眉毛浓密,鼻子挺直如线。
在狭窄的路上遇到他要去哪里,他想攀登那座直插云霄的高峰。
那座峰高耸入云,其他的山峰都显得矮小如孩童。
我曾远望,试图看清一切细节,但三千座寺庙海中,徒劳无功。
峰顶的老人已八十二岁,明亮的眼睛映照着秋水。
他的笑声、怒骂和咳嗽声,都是我家独特的风格。
老人问你从何处来,你应上前双手交叉于胸前回答。
再看他步伐轻盈带起清风,不必担心老人不会露出笑容。

注释

三年:指一段时间。
眉目:指面部特征。
鼻脩直:形容鼻子笔直。
狭路:狭窄的道路。
凌霄峰:极高的山峰。
刹海:比喻众多的寺庙。
湛湛:清澈的样子。
謦欬:咳嗽声。
叉手:古人礼仪,两手相叉于胸前。
武步:有力的步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心月的作品《善禅人登径山侍痴绝》,描绘了一位善禅人在径山与痴绝老人相遇的情景。首句“三年共住不相识”,暗示了两位僧人长时间相处却未深入了解。接下来的两句“眉目横分鼻脩直”,通过描绘对方的外貌特征,进一步刻画其形象。

“狭路逢渠何所之,欲上凌霄峰顶立”描绘了禅人偶遇老人时的惊讶和对方想要攀登高峰的决心。诗人以“凌霄一峰插天高”形容山峰之峻峭,而“馀峰起伏皆儿曹”则暗示老人超越世俗的高远境界。

“三千刹海空劳劳”可能是指禅人曾远望群山,感叹世事如过眼云烟。然后,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峰顶的老人虽年逾八十二,但双眸炯炯有神,精神矍铄。他的笑声、怒骂和咳嗽声都充满了智慧,体现了禅的真谛。

最后,禅人面对老人询问来意,表现得恭敬有礼,通过“武步生清风”的动作,展现出内心的清净。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对话,展现了禅者的风范和老人的超然,富有哲理和禅意。

收录诗词(382)

释心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普化赞(其一)

者风僧,甚举止。木铎一摇,声在人耳。

邈吾真处点著便行,咬生菜时触著便讳。

明头暗头拶著便转,今日昨日扶著便醉。

或于道吾手里倒送鎗头,或于临济面前满倾恶水。

如斯伎俩,果能成褫人,建立黄檗宗旨者耶。

况其掣狂掣颠,有头无尾,是皆不逃大仰之谶盘山之记。

末后若不向东门南门西门北门觅个走路,定不免新妇子老婆禅小厮儿抚掌笑你。

形式:

朝阳穿破衲赞

檐前负日暖烘烘,败坏重加补缀工。

尽大地人穷性命,都卢劄在一针锋。

形式:

赞东山五祖和尚

辊绣毬,打瓦鼓。半巴音,半鲁语。心胆倾,面目露。

不可描,不可塑。故天下称之曰东山演祖。

形式:

赞北涧和尚

调古风高,神清气逸。

闻一唯升素王之堂,见微笑入空王之室。

恢恢绰绰兮以一而贯万,寂寂寥寥兮会万而归一。

此岂非八十三,住龙床角边。

南山之净慈,佛照之真子,北涧老贼者耶。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