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成后志感

今夏四月五月间,愁霖漫漫成漏天。

登高一望浩无际,渺渺村落无孤烟。

扁舟纵棹何所往,颓垣败壁流河边。

河中依依见杨柳,始知所历皆良田。

吾里高枕香山麓,犹幸闭户可安眠。

但嗟遏籴食不足,觅米如乞空持钱。

百岁老翁垂涕泪,苦道所值无今年。

吾侪啸歌不能乐,感时抚事徒潸然。

一身纵饿死亦足,嗷嗷鸿雁何迍邅。

吾里秋来岁大有,筑场纳稼歌幽篇。

无限流亡携老幼,拾穗乞食何时还。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季丰收之后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生疾苦。首句“今夏四月五月间,愁霖漫漫成漏天”描绘了夏季连绵不断的雨季,愁云惨淡,仿佛天空也在滴水。接着“登高一望浩无际,渺渺村落无孤烟”通过登高远眺,展现了一片荒凉景象,连村落都看不到炊烟,暗示了百姓生活的困苦。

“扁舟纵棹何所往,颓垣败壁流河边”描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助与流浪,船只在河上漂泊,四处寻找栖身之所。而“河中依依见杨柳,始知所历皆良田”则在看似绝望的场景中,透露出一丝希望,即使是在荒废的土地上,也还有生机。

“吾里高枕香山麓,犹幸闭户可安眠”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暂时安宁的渴望。然而,“但嗟遏籴食不足,觅米如乞空持钱”揭示了粮食短缺的现实,人们即使想买粮也无法实现,生活陷入绝境。

“百岁老翁垂涕泪,苦道所值无今年”通过一位老人的悲叹,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的苦难。最后,“吾侪啸歌不能乐,感时抚事徒潸然”表达了诗人自己面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哀伤。

“一身纵饿死亦足,嗷嗷鸿雁何迍邅”以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们,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而“吾里秋来岁大有,筑场纳稼歌幽篇”则是对丰收季节的向往,希望未来能够带来改变。

“无限流亡携老幼,拾穗乞食何时还”则描绘了大量难民背井离乡,为了生存不得不拾穗乞讨,何时才能回到家乡的疑问,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期盼。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清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以及诗人对于社会不公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收录诗词(256)

周馨桂(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诸生。生于道光六年。深于经学,诗学三唐,擅书艺,工诗词。著有养斋诗文集五卷。邑志传儒林

  • 字:小山
  • 籍贯:顾山

相关古诗词

古歌三首(其一)

草木知阳春,欣欣同向荣。

人生一气内,四海皆弟兄。

攘攘日作息,熙熙各自营。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古歌三首(其二)

飞鸟苦羽短,潜鱼夏水清。

人不返诸己,焉念他人情。

登高望八荒,翩翩浮云轻。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古歌三首(其三)

俯仰同饮啄,安在拘颜形。

百年共须臾,爱憎何独明。

四座各寿考,相与保百龄。

形式: 古风

题书

一老深山问是谁,将母四皓采芝时。

人间尽道官荣好,自有高人世不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