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慧寂所作的《偈》之三。慧寂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直指内心的修行状态。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开篇即以“滔滔”形容内心波澜壮阔,却不在外在形式上执着于戒律和坐禅,而是追求内在精神的自由与解脱。这里的“滔滔”并非指水流湍急,而是比喻内心的浩瀚与深邃,强调了修行者内心的丰富与深度,而非外在形式的拘束。
“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接着,诗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饮茶场景,引入对修行本质的思考。一碗碗浓茶,象征着修行过程中的点滴领悟与体验,而“意在钁头边”,则指向了劳动实践与日常生活的修行。钁头,即锄头,常用于农耕,这里代表的是实际的劳作与对自然的亲近。这句话暗示了真正的修行并不局限于静坐冥想或遵守戒律,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劳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来实现心灵的净化与提升。
整首诗以生活化的语言,传达了佛教中“行住坐卧皆是道”的理念,强调了修行的实质在于内心的觉醒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而非形式上的仪式或规则。慧寂通过这首诗,鼓励读者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修行的真谛,体现了佛教中注重实践、贴近生活的修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