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葛氏墓饮酒与子重履仁同赋二首(其二)

步出城西门,言登葛君墓。

葛君生世时,声光盛流布。

那知百年内,倏忽草头露。

遗骸委空山,风雨谁一顾。

寒月照玄堂,荒蒿断行路。

谁应识君来,惟有青松树。

见树不见人,青松乃坚固。

乃知人易彫,独以婴情故。

鉴此念前人,云胡复悲慕。

惊风西北来,肃然动情愫。

扬杯谢诸公,愿言保迟暮。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独自访问葛君墓地的情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步出城西门,言登葛君墓”,点明了地点和目的,诗人踏着夜色,独自前往墓地。接着,“葛君生世时,声光盛流布”,赞美了葛君在生时的辉煌成就,声名远播。然而,“那知百年内,倏忽草头露”,转而感叹时间的无情,百年后,葛君已如草头露珠般消逝,生命短暂。

“遗骸委空山,风雨谁一顾”两句,描述了墓地的荒凉景象,葛君的遗骸被遗忘在空山之中,只有风雨偶尔造访。接下来,“寒月照玄堂,荒蒿断行路”,进一步渲染了墓地的凄清氛围,月光照耀下的墓室显得格外幽暗,蒿草丛生,行人难寻。

“谁应识君来,惟有青松树”,诗人发现,除了青松树外,似乎无人记得葛君的来过。青松树虽静默无语,却长久地守护着这片墓地,成为唯一的见证者。这不仅反映了葛君的孤独,也暗示了生命的永恒与自然的不朽。

“见树不见人,青松乃坚固”,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坚韧与人类生命的脆弱。最后,“乃知人易彫,独以婴情故”,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情感束缚的反思。

“鉴此念前人,云胡复悲慕”,诗人从葛君的故事中汲取教训,提醒自己珍惜当下,不再为过去的人和事过于悲伤。面对即将到来的岁月,他决定“扬杯谢诸公,愿言保迟暮”,以酒祭奠,与朋友们共度余生,保持乐观的态度,享受晚年生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逝去生命的哀思与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既有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充满了哲理意味。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履仁独留治平寒夜有怀二首(其二)

玄阴失昏旦,朔吹号枯株。

怀君别未久,奄忽岁云徂。

空庭飘微霰,惨澹集饥乌。

城郭黯以凄,况复空村居。

空村白日短,寒云暗郊墟。

青山不为容,黄叶绕精庐。

遥知松窗下,时披古人书。

古人不可见,愿言掇其腴。

谁令事干禄,雕锼失其初。

嗟余亦丧志,与子同厥趋。

岂不怀远业,均受贫贱驱。

朱门富华屋,长途有高车。

宁知饥寒士,一饱不愿馀。

栖栖斥鴳翔,岂与鸿鹄俱。

何当长风发,共夺青云衢。

形式: 古风

春日游支硎天平诸山

麦陇风微燕子斜,雨晴云日丽江沙。

遥寻支遁烟中寺,初见天平道上花。

过眼溪山劳应接,方春草树发光华。

夕阳半岭归舆急,惭愧城中自有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煎茶诗赠履约

嫩汤自候鱼生眼,新茗还誇翠展旂。

谷雨江南佳节近,惠泉山下小船归。

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

酒客不通尘梦醒,卧看春日下松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陪蒲涧诸公游石湖

横塘西下水如油,拂岸垂杨翠欲流。

落日谁歌桃叶渡,凉风徐渡藕花洲。

萧然白雨醒烦暑,无赖青山破晚愁。

满目烟波情不极,游人还上木兰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