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书寄南阳太守吕献可谏议

一别星霜二纪中,升沉音问不相通。

林间谈笑须归我,天下安危宜系公。

万乘几前常蹇谔,百花洲上略从容。

不知月白风清夜,能忆伊川旧钓翁。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分别已经过了两个纪元的时光,我们的消息和联系不再相通。
在林间欢笑的日子应当属于我,天下的安危应当牵挂着你。
在万人之上的位置你常常直言进谏,百花洲上你的举止显得从容不迫。
在那月光明亮、风声清朗的夜晚,你是否还记得伊川边的老钓鱼人。

注释

星霜:指岁月漫长。
升沉:指仕途的升迁和沉沦。
音问:指书信或消息。
蹇谔:形容人正直敢言。
百花洲:可能指一个地方,也可能象征着宁静的环境。
伊川:可能指具体河流,也可能是代称,寓意宁静的隐居之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写给南阳太守吕献可谏议的一封信的代笔之作。诗中表达了诗人与吕献可分别多年后的情感交流和对吕献可的期许。首句"一别星霜二纪中",描述了两人分别的时间之长,"星霜"象征岁月流转。接下来的"升沉音问不相通",表达了两人因地位变迁而难以保持常态的联系。

诗人希望吕献可能在闲暇时回归自然,享受林间的谈笑,"林间谈笑须归我",同时也暗示他应关注天下大事,"天下安危宜系公",体现出对吕献可责任感的期待。"万乘几前常蹇谔",意指吕献可应敢于直言进谏,即使在高位也要保持正直。"百花洲上略从容",则希望他在处理政务之余,也能有片刻的宁静与从容。

最后,诗人以"不知月白风清夜,能忆伊川旧钓翁"作结,表达了对往昔悠闲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吕献可能否在忙碌中忆起那段清闲时光的疑问,流露出深厚的友情和对吕献可的关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含蓄,富有哲理,体现了邵雍诗歌的独特风格。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代书答淮南宪张司封

缘木求鱼固不能,缘鱼求炙恐能行。

与其病后求良药,不若醉时辞大觥。

芝草无根休用种,蟠桃有实岂难生。

荷君见爱情非浅,一芥还同一芥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代书谢王胜之学士寄莱石茶酒器

东山有石若琼玖,匠者追琢可盛酒。

君子得之惜不用,慇勤远寄林下叟。

林叟从来用瓦盏,惊惶不敢擎上手。

重诫儿童无损伤,缄藏复以待贤友。

未知贤友何时归,男子功名未成就。

朝廷先从忧者言,方今莫如二虏丑。

汉之六郡限辽西,唐之八州隔山后。

自馀瓜沙甘与凉,中原久而不能有。

奈何更饵以金帛,重困吾民犹掣肘。

若非堂上出奇兵,安得阃外拉馀朽。

直可逐去此曹辈,西出玉门北逾口。

城下狐狸既不存,路上豺狼自无走。

太阳烜赫耀天衢,氛妖接变匿尘垢。

功成不肯受上赏,印解黄金大于斗。

乞洛辞君出国门,归鞍暖拂天街柳。

千官如壁遮道留,仰面弄鞭不回首。

乡人夹路迎大尹,醉拥旌幢锦光溜。

下车拜墓还政馀,不访公门访亲旧。

始知此器用有时,吾当为君献眉寿。

形式: 古风

冬不出吟

冬非不欲出,欲出苦日短。

年老恐话长,天寒怕归晚。

山翁头有风,乡友情非浅。

必欲相招延,春光况不远。

形式: 五言律诗

冬至吟

何者谓之几,天根理极微。

今年初尽处,明日未来时。

此际易得意,其间难下辞。

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