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元阳洞

朝云渐归山,松风昼凄?。重峦散晴晖,皎日丽阡畛。

瞩岭目俱遥,寻岩步方窘。

一山别作阿,乱石聚成困。

径穿斧斤馀,崖覆松萝尽。

危磴曲缘涧,近坡平中准。

洞启石谽谺,风高树凌舛。

僧舍密缀蜂,樵柯露栖隼。

居人茂花竹,过客甘蔬笋。

回思廿载前,此地名迹泯。

七日凿混沌,一朝见玄牝。

境辟地孕灵,气开人示朕。

幽梦屡相关,孤筇自兹引。

为诵郗生言,无贻谢公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元阳洞的游览经历,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共存。首句“朝云渐归山”,以晨雾渐渐消散,预示着一天的开始,也暗示了旅程的展开。接着,“松风昼凄”描绘了清晨山间的清冷氛围,松林中的风声似乎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重峦散晴晖,皎日丽阡畛”两句,写出了阳光洒在连绵群山之上的景象,晴朗的天空下,太阳照耀着蜿蜒的小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几句“瞩岭目俱遥,寻岩步方窘”,则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登山过程中的艰难与挑战,同时也体现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决心和勇气。

“一山别作阿,乱石聚成困”描绘了山势的变化和岩石的堆积,形象生动。而“径穿斧斤馀,崖覆松萝尽”则展示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痕迹,斧头留下的痕迹与被砍伐后的松树和藤蔓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危磴曲缘涧,近坡平中准”描述了山路的险峻与曲折,以及接近平缓地带的景象,体现了旅途的复杂与多变。接下来的几句“洞启石谽谺,风高树凌舛”则描绘了洞穴的深邃与风中树木的摇曳,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

“僧舍密缀蜂,樵柯露栖隼”通过僧舍与猎人的对比,展现了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暗示了山林的丰富生态。最后,“居人茂花竹,过客甘蔬笋”则表达了对当地居民生活状态的赞美,以及对自然食物的欣赏。

“回思廿载前,此地名迹泯”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眼前景象的感慨。“七日凿混沌,一朝见玄牝”引用神话传说,寓意自然界的创造与变化。“境辟地孕灵,气开人示朕”则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的启示与影响。“幽梦屡相关,孤筇自兹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悟与追求。“为诵郗生言,无贻谢公哂”则是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与期望,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得到理解与认可。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风光的壮美与神秘,还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视角。

收录诗词(20)

沈瓒(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山中送冯岱宗游留都二首(其一)

秣陵佳丽地,况乃霜信初。

蟋蟀吟井干,白露泫玉除。

天阶爽籁静,游子行曳裾。

寄语都人士,拭目观璠玙。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山中送冯岱宗游留都二首(其二)

为尔切鲈鲙,为尔调莼羹。

饮我金叵罗,歌我少年行。

尔醉为我舞,舞罢难为情。

秋风满道傍,深柳玄蝉鸣。

季鹰归故里,之子促远程。

去住不自得,努力崇令名。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送陆五台之任

移舟一送君,离别在今夕。

耿耿秋夜长,不寐成远忆。

岂无黄金罍,可以涤胸臆。

我心匪白云,卷舒焉有迹。

弹冠武水滨,坐久暮山碧。

形式: 古风

送黄伯宠之秣陵

我从白门归,君从白门去。

去辙与归轮,相逢不相聚。

穷冬百卉腓,游子遵长路。

黯黯钟山云,萧萧秣陵树。

峨峨石头城,渺渺秦淮渡。

千里涉风波,孤身犯霜露。

送子感昔游,胜事今成故。

离情不可谖,慎毋乖尺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