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出自北宋皇帝赵构的作品,体现了对古代圣贤之德的颂扬。首句“邈矣子季,睢阳是伯”中的“邈矣子季”指的是周文王的儿子伯邑,历史上被尊为理想君子的典范;“睢阳是伯”则是赞美伯邑之德,如同古代贤人睢阳。接下来的“屏息受业,延教登席”描绘了学生屏气凝神地接受老师的教诲,老师在席位上传授知识的场景,展现了古代尊师重道的教育风貌。
“未践四科,困涉六籍”则形容学者虽然年轻尚未踏足四门(即春秋、左传、公羊、谷梁)之学,但已经努力钻研六经(指《易》、《书》、《诗》、《周礼》、《仪礼》和《乐》,后来又增加了《春秋》),表现出学者勤奋好学的精神。
最后,“祀典载之,好是正直”表达了对古代圣贤德行的崇敬,他们的美德被记载于典籍之中,流传后世。这里的“祀典”指的是祭祀和典章制度,即通过礼仪来纪念和尊崇这些美好的品质;而“好是正直”则强调了对正直品格的推崇。
整体看,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古代教育的情景,更反映出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和道德修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