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郑善夫所作的《林沧洲下第赴荆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落第后的同情与关切,同时也蕴含了对友人未来成就的期待和信心。
首句“怜君不得意”,直接点出友人落第的境遇,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接着,“归鬓忽成丝”一句,以形象的比喻描绘出友人因不得志而愁白了头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友人命运的感慨。
“更下荆门棹,还闻巫峡悲”两句,通过想象友人再次启程,前往荆门的情景,以及可能在巫峡听到的悲凉之音,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旅途艰辛和内心苦楚的担忧。
“礼严徐孺榻,义重象山祠”则转向对友人品格的赞美。徐孺榻和象山祠都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象征,这里用来形容友人受到的尊敬和重视,体现了诗人对友人高尚情操的钦佩。
最后,“应念投竿客,终为帝者师”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坚定信念。投竿客常用来比喻隐居不仕的人,这里暗示友人虽暂时不得志,但最终会成为帝王的老师,即辅佐君王的贤臣,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才华和命运的乐观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落第的同情,也有对其未来成功的期许,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人才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