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事》由清代诗人王恩浩所作,通过深沉的历史反思与对时局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与社会秩序的关切。
首联“升平未久复疮痍,大厦已无一木支”描绘了国家在短暂的繁荣之后,又陷入了困境,比喻国家如同摇摇欲坠的大厦,已经找不到一根支撑的柱子,形象地表达了局势的危急。
颔联“突厥思倾唐社稷,匈奴欲紊汉官仪”揭示了外患内忧的严峻形势。突厥和匈奴等少数民族势力蠢蠢欲动,意图颠覆唐朝的统治,扰乱汉朝的官制礼仪,反映了边疆安全与内部稳定面临的挑战。
颈联“空闻黄阁承三旨,屡见乌台奏四其”则聚焦于朝廷内部的问题。黄阁象征宰相府,三旨可能暗指皇帝的命令或决策的不明确、多变;乌台则是御史台的别称,四其可能是指频繁的弹劾或谏言。这一联表达了对朝廷决策混乱、监察机制失灵的批评。
尾联“二百年来恩泽尽,牛毛法令乱如丝”总结了长期积累的问题。二百年指的是历史的长河,恩泽尽则意味着过去的仁政与福祉已经消失殆尽;牛毛法令乱如丝则形容了法律条文繁杂、混乱不堪,无法有效治理国家。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忧虑,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