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杂画(其五)

追忆蒲鞭汉大夫,扑刑虽用得完肤。

郤怜东鲁臧孙氏,不去鞭蒲去织蒲。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展现了对古代法律制度中“蒲鞭”刑罚的思考与批判。首先,“追忆蒲鞭汉大夫,扑刑虽用得完肤”,开篇即提到“蒲鞭”这一独特的刑罚方式,它象征着以温和的方式警示犯错之人,而非严酷的体罚。然而,诗人紧接着用“扑刑虽用得完肤”来反讽,指出实际执行时往往背离了初衷,导致了过度的肉体伤害。

接着,“郤怜东鲁臧孙氏,不去鞭蒲去织蒲”,这里通过典故引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东鲁臧孙氏是孔子的学生,以其仁德著称。诗人将“蒲鞭”与“织蒲”进行对比,前者代表了温和而有效的惩罚方式,后者则可能象征着形式主义或表面功夫。通过这个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真正有效且人性化的惩罚方式的向往,以及对仅追求形式而忽视实质的批评。

整体而言,这首诗在历史典故的引用中,巧妙地探讨了法律与道德、形式与实质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于古代法律制度中某些不合理现象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278)

郑文康(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

  • 字:时乂
  • 号:介庵
  • 籍贯:苏州府昆山
  • 生卒年:1413—1465

相关古诗词

题杂画(其六)

壮士轻生易许人,图谋未遂已亡身。

明知一去无还理,底事狂歌竟入秦。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题杂画(其七)

弱水蓬山几万重,仙宫未必胜秦宫。

君王轻听齐人语,空驾楼船入海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题杂画(其八)

史传荒唐怪事多,乘槎那得上天河。

不知织女支机石,遗落人间竟若何。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题杂画(其九)

读罢司徒一纸书,北军门外报銮舆。

君王若问平时钓,不钓功名只钓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