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燮创作的《岁除日自校一年所作诗戏题三章》中的第三章。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以及艺术创作的深刻感悟。
首句“禅坐矜了悟,众魔已来缘”,以禅坐为引子,表达了诗人通过冥想达到了某种觉悟的状态,同时也暗示了外界的诱惑与干扰。接下来的“欲穷万派流,须宅昆崙颠”则进一步阐述了追求真理与理解世界奥秘的渴望,将目标指向了传说中的昆仑山巅,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顶峰。
“昆崙在天地,不过石一卷”这一句,诗人巧妙地将宏大的昆仑山与一片小小的石卷相提并论,强调了知识与真理的相对性,即使是在最崇高的地方,也仅仅是众多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接着,“便能提挈之,恐非枢之全”则表达了对知识获取方式的反思,认为单纯的知识积累并非完整智慧的体现,可能还需要更全面的理解和应用。
最后,“不如吾还吾,或亦仙之仙”一句,诗人似乎在探讨个人价值与追求的真谛,提出了一种回归自我、追求内在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而“春秋何是非,鸟虫体自然”则以自然界的现象为例,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生命循环的感慨,以及对事物本质的尊重与顺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以及艺术创作的独到见解,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境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