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个人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批判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宁调元在清末动荡时期的无奈与寂寥。首句“求田问舍亦徒然”表达了他对世俗追求的厌倦,认为这些物质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接下来,“来日无憀去日闲”描绘了时光流逝,未来的日子空虚无聊,过去的时光又过于悠闲,流露出一种无所适从的情绪。
“为鬼为蜮将一世,不飞不鸣已三年”运用比喻,暗示自己如同阴影或潜伏的害虫般度过一生,既没有施展抱负,也没有发出声音,隐含着对自身处境的哀叹。诗人接着以“巴蛇渐长期吞象”形容野心的膨胀和欲望的贪婪,而“蜀帝从今定化鹃”则借蜀帝变为杜鹃鸟的传说,表达自己可能永远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哀。
最后两句“容易河阳丝两鬓,妇人醇酒未应怜”以白发苍苍的形象自比,感叹岁月易逝,即使有妇人醇酒的慰藉,也无法填补内心的孤独和失落。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