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其五)

父子相从泣狱扉,老翁七十荷征衣。

一家草索看生缚,三寸桐棺待死归。

凿空虚槎疑汉使,涉江奇服怨湘妃。

可怜时后才无几,瓜蔓抄来摘更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的家庭悲剧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社会底层百姓在封建法律下的悲惨命运。

首联“父子相从泣狱扉,老翁七十荷征衣。”开篇即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迈的老翁和他的儿子,他们因某种原因被关押在监狱门口,父子二人相依为命,泪水涟涟,老翁已至七旬之龄,却仍需肩负沉重的刑具,形象地展示了他们的苦难生活。

颔联“一家草索看生缚,三寸桐棺待死归。”进一步描绘了家庭的困苦与绝望。一家人的生活仅能依靠草绳捆绑的物品维持,预示着他们随时可能遭受更严重的惩罚。同时,三寸桐棺的描述暗示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的绝望,预示着他们可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

颈联“凿空虚槎疑汉使,涉江奇服怨湘妃。”这里运用了典故,以“凿空虚槎”比喻远行的使者,暗示老翁和儿子可能被流放或远行,而“涉江奇服怨湘妃”则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怨愤,湘妃是古代传说中的女性,常与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此处借指老翁和儿子的遭遇。

尾联“可怜时后才无几,瓜蔓抄来摘更稀。”总结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极其艰难,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更深的困境。这里的“瓜蔓抄”是一种比喻,形容社会上对无辜者的无情追捕和剥夺,暗示了老翁和儿子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场景和人物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不公待遇,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同情和批判。

收录诗词(845)

黄遵宪(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字:公度
  • 籍贯:汉族客家
  • 生卒年: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感事(其六)

下诏会宜母子离,初闻逐谏后苔儿。

心肝谁奉藏衣诏?骨肉难徵对簿词。

一网打馀高鸟尽,九泉曲处蛰龙知。

恩牛怨李原无与,莫误忠奸读党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感事(其七)

师未多鱼遂漏言,如何此事竟推袁?

柏人谁白孱王罪?改子终伤慈母恩。

金玦厖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五洲变法都流血,先累维新案尽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感事(其八)

太白星芒月色寒,五云缥缈望长安。

忍言赤县神州祸,更觉黄人捧日难。

压己真尤天梦梦,穷途并哭海漫漫。

是非新旧纷无定,君看寒蝉噤众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人境庐之邻有屋数间余购取其地葺而新之有楼岿然独立无壁南武山人为书一联曰陆沈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因足成之

半世浮槎梦里过,归来随地觅行窝。

陆沈欲借舟权住,天问翻无壁受呵。

偶引雏孙问初月,且容时辈量汪波。

湾湾几曲青溪水,可有人寻到钓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