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战城南》,是明代诗人徐熥所作。诗中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以及战后战场的荒凉景象。
开篇“战城南,死城北”,简洁有力地勾勒出战争的广阔场景和惨烈程度。接着,“枯骨累累弃路侧”一句,形象地展现了战争后的凄凉与荒芜,无数士兵的遗骸被遗弃在路边,触目惊心。诗人以“为我谓乌,游魂不归”表达对亡灵的哀悼,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无尽循环的无奈与悲哀。
“臭腐将焉用,饲汝安足悲”这两句,诗人以冷峻的笔触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死亡与腐朽,以及对生命的轻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战争似乎失去了任何道德与价值,只留下无尽的痛苦与绝望。
随后,诗人描绘了一幅阴云密布、寒雨潇潇的画面,黄昏时分,古城之下,新鬼的哀嚎声回荡在空气中,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悲凉的氛围。这不仅是对战争中逝去生命的哀悼,也是对战争本身的一种控诉。
“阳九厄,战城南,空裹革”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灾难性影响,即使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最终只能化为冰冷的遗骸。诗人通过“七尺微躯我不惜,老死蓬蒿竟何益”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未必能改变什么,甚至可能徒增悲哀。
最后,“愿为忠臣,忠臣诚可为”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与牺牲的向往与追求,希望能在乱世中坚守正义,成为真正的忠臣。然而,“茫茫穹庐,掩骼为谁”则揭示了这种愿望的渺茫与无力,即使有心为国为民,却难以找到实现的途径,最终只能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深刻描绘,以及对生命、忠诚与牺牲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