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效诸将三首(其二)》由清代诗人施何牧所作,通过对古代战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对国家军事与民生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关河日夕羽书传”,描绘了边关烽火连天,紧急军情通过羽书迅速传递的情景,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的紧张与紧迫。接着,“亿万刍茭悉帑钱”一句,揭示了战争所需的巨大物资消耗,以及这些资源对国库的影响,体现了战争对经济的沉重负担。
“不为陈师来紫塞,何缘转粟上青天。”这两句通过设问的方式,强调了军队的行动并非出于无谓之举,而是为了某种必要性或战略目标。这里的“紫塞”和“青天”分别象征着遥远的边疆和广阔的天空,暗示了战争的规模和范围。
“至尊减膳龙庭外,诸将忘身虎旅先。”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战争中君主与将领的角色与牺牲精神。君主在前线作战时减少膳食,表现了对将士们的关心和支持;而将领们则不顾个人安危,率先冲锋陷阵,体现了他们为国捐躯的勇气和决心。
最后,“自古足兵谋足食,四方愿祝屡丰年。”这两句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国家的强盛既需要充足的军事力量,也需要稳定的经济基础。同时,表达了人民对于国家繁荣富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国家与民生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国家稳定与繁荣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