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张昱在癸亥年立春之际所作,表达了他对时序更替、生活变迁的感慨。首句“一岁两春应是闰”揭示了这一年闰月的存在,暗示了特殊的时间节点。诗人自题春帖,流露出自我怜惜之情,感叹岁月匆匆。
“苟全性命君之赐”表达了对生存的感激,将命运归功于上苍的恩赐,显示出诗人的谦卑和对生活的敬畏。接下来,“痛念文章儿不传”则透露出对自己才华可能无法得到后世传承的忧虑,流露出一丝文人志士的遗憾。
“随俗辛盘惟赤手,省思旧物只青毡”描绘了朴素的生活状态,辛盘(祭祀用的简单食物)无他物,只有清贫的青毡相伴,体现了诗人节俭的生活态度和对过去的怀念。
最后两句“土牛虽送馀寒在,未可重裘换薄绵”以土牛象征春天的到来,但余寒犹在,暗示春天尚未彻底驱散冬日的寒冷,诗人还不敢轻易更换厚重的衣物,形象地表达了对时令转换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变迁的淡然与坚韧,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