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五)

卞和入山得璞玉,献之未售先刖足。

秦王易以十五城,赵国不与终受兵。

从来至宝物所忌,锥刀之末今人争。

小民止可求粗足,朝饭糟糠暮饘粥。

轻裘肥马不易誇,有司视尔如仇家。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诗《行路难(其五)》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创作。诗中通过卞和献璞玉的故事,以及后世对至宝的忌讳,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首句“卞和入山得璞玉”,开篇即以古代传说引入,讲述卞和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接着,“献之未售先刖足”描绘了卞和将玉石献给君主,却因未能得到赏识而遭受割脚之刑的悲惨遭遇。这一情节寓意着才华横溢者在现实社会中可能遭遇的不公待遇。

“秦王易以十五城,赵国不与终受兵”两句,进一步对比了不同君主对待至宝的态度,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而赵国则因拒绝而最终遭受战争的侵扰。这不仅反映了权力与财富的交换,也暗示了对至宝价值的不同认知和处理方式。

“从来至宝物所忌,锥刀之末今人争”指出自古以来,真正的珍宝往往受到排斥,而微不足道的小利却被世人竞相争夺。这不仅是对历史现象的总结,也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批判。

“小民止可求粗足,朝饭糟糠暮饘粥”强调了普通人只能追求基本生活,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通过对比贵族的奢华生活(“轻裘肥马不易誇”)与普通百姓的艰苦生活,诗人表达了对社会不平等的深切忧虑。

最后,“有司视尔如仇家”揭示了官僚体制对普通民众的冷漠甚至敌视态度,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综上所述,《行路难(其五)》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引用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陈恭尹对人性、社会和权力关系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批判性的佳作。

收录诗词(1900)

陈恭尹(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字:元孝
  • 籍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
  • 生卒年:1631 ~1700

相关古诗词

行路难(其六)

隰有桑,阪有漆,朝朝斤斧无虚日。

社西老树且千年,于人无益已则全。

美材岂合终弃置,用之贵得逢英贤。

昨者公家求大木,匠石顾之蒙见录。

已辞根柢落高云,却伴沙泥委空谷。

形式: 乐府曲辞

行路难(其七)

葡萄酒,黄金卮,玉箫瑶瑟声参差。

佳人长袖为君舞,今时不饮将何时。

是与非,得与失,百年都是攒眉日。

刘伶一醉死便埋,嗣宗多事犹咏怀。

畏首畏尾身馀几,智士畏名如畏鬼。

君不闻隋家白鹤自拔毛,周庙牺鸡啄其尾。

形式: 乐府曲辞

行路难(其八)

孔雀之血能杀人,翠钿金尾光彻身。

古来贤圣不外饰,蛙声紫色能乱真。

一人独坐深宫里,拜跪满前皆有以。

谁悬明镜照中心,为佞为忠总相似。

仲尼一语君勿谖,先观其行后其言。

君子温温如白玉,利口便便中有毒。

其毒愈甚文愈高,请君记取孔雀毛。

形式: 乐府曲辞

行路难(其九)

落花一别树,安择清波与污泥。

自古皆有死,刀兵床第无高低。

梦中得食醒难饱,夷齐身饿名不朽。

流芳一日不易为,遗臭万年安足道。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