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创作,名为《题阙(其七十八)》。诗中以“裴公”和“韩公”为引子,借以探讨大将材之内涵与外延,以及他们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现的不同面貌。
首先,“裴公大将材,不解深州围。韩公大将材,不戢好水师。”这两句通过对比裴公与韩公,指出两位将领在面对复杂战局时的不同策略选择。裴公似乎更擅长陆地作战,而韩公则可能在水军指挥上有所专长。然而,诗中并未直接评价这些选择的优劣,而是留白给读者思考。
接着,“决胜或先登,宁如一偏禆。”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大将材在战场上的作用。大将不仅需要在关键时刻做出决策,甚至亲自冲锋陷阵,但同时也要避免过于偏执于某一方面的战术,而忽视全局。
随后,“及乎坐庙堂,天子所蓍龟。词组转乾坤,匹身系安危。”这两句则转向了将领在和平时期的角色。在朝廷中,他们作为智囊团的一员,其建议对国家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能够影响国家的命运,甚至个人的命运也与之紧密相连。
最后,“信哉尼父言,大受难小知。”这两句引用孔子的话,强调了大将材的难得与重要性。孔子认为,能够洞察大局、运筹帷幄的人是极其稀少的,这与诗中对大将材的赞誉相呼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虚构对话,探讨了大将材在军事与政治层面的多重角色与价值,以及他们在国家命运中的关键作用。诗中充满了对智慧、勇气与责任的颂扬,同时也表达了对大将材难得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