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章质夫成都运司园亭诗.潺玉亭

至人泉石心,俚耳便丝竹。

酾渠逗清泠,朝夕淙寒玉。

试听自然声,不减云璈曲。

却返倒闻机,五音常自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师孟的作品,名为《和章质夫成都运司园亭诗·潺玉亭》。从这短短的四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声的深刻体验与艺术上的高度鉴赏。

“至人泉石心”一句,以“至人”指代达到极致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于泉水石头自然之声音的欣赏和理解。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比喻,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俚耳便丝竹”则进一步描写这种声音在听者耳中的轻柔细腻,如同丝竹之声一般悦耳动听。这里的“俚耳”,意指使耳朵习惯于这样的声音,而“丝竹”则是古代音乐中常用的两种乐器,象征着高雅和谐的音响。

接下来的“酾渠逗清泠,朝夕淙寒玉”一句,更进一步描绘了泉水声如同清泠般流动,每天早晚都在诗人耳边回荡,不仅如此,这种声音还能让听者感到一种清凉和纯净,如同寒玉一般。

“试听自然声,不减云璈曲”则表达了诗人的一个观点,即自然界的声音与人为的音乐相比,并不逊色。这里的“云璈”,是一种古代乐器,象征着高雅的音乐,而“自然声”却是无需任何修饰和加工即可美妙动听。

最后,“却返倒闻机,五音常自足”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声音的再次体验和深刻理解。这里的“机”,可能指的是心中的感觉或灵感,而“五音”则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指代五种基本音阶。在这句话中,诗人强调了自然之声本身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音韵,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修饰即可完美。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泉水和竹林声音的描写,以及对比于古代乐器与音乐的比喻,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纯粹的艺术境界。诗人以其深厚的情感和敏锐的听觉,将自然之声与古典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幅生动的音响画卷。

收录诗词(14)

吴师孟(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腊梅香

锦里阳和,看万木凋时,早梅独秀。

珍馆琼楼畔,正绛跗初吐,秾华将茂。

国艳天葩,真澹伫、雪肌清瘦。

似广寒宫,铅华未御,自然妆就。

凝睇倚朱阑,喷清香暗度,易袭襟袖。

好与花为主,宜秉烛、频观泛湘酎。

莫待南枝,随乐府、新声吹后。

对赏心人,良辰好景,须信难偶。

形式: 词牌: 腊梅香

九鲤湖

昔闻九仙灵,今登九仙地。

袅袅一炉香,寥寥千载事。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寘]韵

水竹亭

一泓清水数竿竹,消得诗人为品题。

今我公馀无俗事,不妨领客暂提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

转幽亭

从容行乐兴无涯,地转清幽亦可佳。

须信居尘尘不染,竹风飘拂爽人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