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渊所作的《次韵沈公雅相庆(其二)》中的片段,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尚书的赞美与敬仰之情。
首先,“尚书足勋业,振迹自穷儒。”这两句诗赞美了尚书在功业上的成就,从一个穷困的读书人成长为拥有丰功伟绩的人物。这里的“振迹”形象地描绘了他从平凡到杰出的过程,体现了个人奋斗与成长的主题。
接着,“清德逾三世,忠名满八区。”这两句进一步赞扬了尚书高尚的品德和忠诚的名声。他的美德超越了三代人,忠诚的名声传遍了八方,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崇高评价和广泛认可。
然后,“诗才推道蕴,玄旨赖童乌。”这两句提到尚书不仅在功业上有卓越表现,在文学才华上也备受推崇。他的诗歌才能被推举为道蕴(古代著名的文人),而深奥的哲理则依赖于儿童的智慧来理解,暗示了尚书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易于理解的风格。
最后,“岂厌隆中卧,惭无八阵图。”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尚书的谦逊态度和对自身能力的自省。他似乎在说,自己并不满足于隐居隆中(三国时期诸葛亮隐居的地方),也没有创造出像八阵图(诸葛亮发明的一种军事阵法)这样的伟大成就,流露出一种对更高成就的追求和对自己能力的谦虚认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展现了对尚书在功业、品德、文学才华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全面赞誉和敬佩。